世界大學排名2014-2015
— 黃達維 David C. Huang, January 2015, USA
泰晤士高等教育2014-2015世界大學排名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 簡稱:THE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為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組織(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 THE)﹐依據路透社(Reuters)提供的數据和資料﹐所發表的年度世界大學排名。其世界大學排名是根據世界優秀大學在教學(Teaching –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 30%),科學研究(Research – volume, income and reputation – 30%),學術論文引用率與影響(Citation – research influence – 30%),國際化意向(International Outlook – staff, students and research – 7.5%)和工業創新收入(Industrial Income – innovation – 2.5%)等5個領域共13個指標組成的核心
任務(core missions)來計算各大學綜合排名總分以評判其名次。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主要排名又分綜合排名與學科排名。學科排名包括“工程技術”、“生命科學”、“臨床醫學与健康科學”、“物理科學”、“社會科學”和“藝術與人文”六大學科范疇。
此外﹐泰晤士高等教育組織于2011年首次推出根據全球調查而評判出100所世界大學聲譽排名(World Reputation Rankings)。2013年﹐該組織還開始發表泰晤士高等教育亞洲大學排名(Times Higher Education Asia University Rankings)。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5個領域13個計算指標
Overall indicator – 總指標 |
Individual indicators – 單項指標 |
Percentage weightings – 比重% |
---|---|---|
Teaching –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 教學- 學習環境 -30% |
|
|
Research – volume, income and reputation – 科學研究- 規模﹐收入與聲譽 – 30% |
|
|
Citations – research influence – 學術論文影響 – 30% |
|
|
Industry Income – innovation – 工業創新收入 – 2.5% |
|
|
International Outlook – staff, student and research – 國際化意向 – 教職員,學生,研究 – 7.5% |
|
|
以下為2014-2015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綜合排名前60名傑出大學名列。
2014-2015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 – 綜合排名前60名列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4-2015 (Overall rankings)
排名 | 大學 | 國家 | 評估總分 |
1 |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加州理工學院 |
美國 | 94.3 |
2 | Harvard University 哈佛大學 |
美國 | 93.3 |
2 | University of Oxford 牛津大學 |
英國 | 93.2 |
4 | Stanford University 史丹福大學 |
美國 | 92.9 |
5 |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劍橋大學 |
英國 | 92.0 |
6 |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麻省理工學院 |
美國 | 91.9 |
7 | Princeton University 普林斯頓大學 |
美國 | 90.9 |
8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柏克萊加州大學 |
美國 | 89.5 |
9 |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倫敦帝國學院 |
英國 | 87.5 |
9 | Yale University 耶魯大學 |
美國 | 87.5 |
11 | University of Chicago 芝加哥大學 |
美國 | 87.1 |
12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洛杉磯加州大學 |
美國 | 85.5 |
13 | ETH Zurich-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urich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
瑞士 | 84.6 |
14 | Columbia University 哥倫比亞大學 |
美國 | 84.4 |
15 |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約翰· 霍普金斯大學 |
美國 | 83.0 |
16 |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賓夕法尼亞大學 |
美國 | 81.0 |
17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密歇根大學 |
美國 | 80.9 |
18 | Duke University 杜克大學 |
美國 | 79.9 |
19 | Cornell University 康乃爾大學 |
美國 | 79.4 |
20 | University of Toronto 多倫多大學 |
加拿大 | 79.3 |
21 |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西北大學 |
美國 | 79.2 |
22 |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倫敦大學學院 |
英國 | 78.7 |
23 | University of Tokyo 東京大學 |
日本 | 76.1 |
24 |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卡內基梅隆大學 |
美國 | 74.3 |
25 |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新加坡國立大學 |
新加坡 | 73.3 |
26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華盛頓大學 |
美國 | 73.2 |
27 |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佐治亞理工學院 |
美國 | 72.8 |
28 |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德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 |
美國 | 72.3 |
29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 |
美國 | 71.9 |
29 | 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y of Munich 慕尼黑路德維希 – 馬克西米利安大學 |
德國 | 71.9 |
29 |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 |
美國 | 71.9 |
32 |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 |
加拿大 | 71.8 |
33 |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墨爾本大學 |
澳大利亞 | 71.2 |
34 | Ecole Polytechnique Federale de Lausanne 洛桑聯邦理工學院 |
瑞士 | 70.9 |
34 |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
英國 | 70.9 |
36 |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愛丁堡大學 |
英國 | 70.4 |
37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 |
美國 | 70.0 |
38 | New York University 紐約大學 |
美國 | 69.9 |
39 | McGill University 麥吉爾大學 |
加拿大 | 69.6 |
40 | King’s College London 倫敦國王學院 |
英國 | 69.4 |
41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 |
美國 | 68.6 |
42 |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 |
美國 | 67.8 |
43 |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大學 |
香港 | 67.5 |
44 | Karolinska Institute 卡羅琳學院 |
瑞典 | 66.8 |
45 |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
澳大利亞 | 66.5 |
46 |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明尼蘇達大學 |
美國 | 65.9 |
46 |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 |
美國 | 65.9 |
48 | Peking University 北京大學 |
中國 | 65.2 |
49 | Tsinghua University 清華大學 |
中國 | 65.1 |
50 |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首爾大學 |
韓國 | 64.8 |
51 |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香港科技大學 |
香港 | 64.7 |
52 | 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韓國高等科學技術學院 |
韓國 | 64.5 |
52 |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曼徹斯特大學 |
英國 | 64.5 |
54 | Brown University 布朗大學 |
美國 | 64.1 |
55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加利福尼亞大學大學戴維斯分校 |
美國 | 63.7 |
55 | KU Leuven 魯汶大學 |
比利時 | 63.7 |
57 | Boston University 波士頓大學 |
美國 | 63.6 |
58 |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 |
美國 | 62.9 |
59 | Kyoto Universit 京都大學 |
日本 | 62.8 |
60 | University of Sydney 悉尼大學 |
澳大利亞 | 62.7 |
全球競爭力報告2015-2016 – 瑞士榜首新加坡第2美國第3
— 黃達維 David C. Huang, September 2015 USA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于2015年9月30日公布了2015-2016全球競爭力報告(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5-2016)。
世界經濟論壇是1971年設于瑞士日內瓦的一個國際獨立非營利基金會組織。其宗旨是為了全球公眾利益﹐通過與具有領導性的國際組織密切協作﹐安排全球﹐地區和工業界的議事日程﹐舉行一系列有關經濟論壇﹐來改進世界經濟的發展。
2015-2016全球競爭力榜首仍為瑞士﹐新加坡位居第2﹐美國第3
《2015-2016年全球競爭力報告》對全球140個國家經濟的各個方面進行衡量評比而得出全球競爭力排行榜。2015-2016年﹐瑞士仍是世界上最具有競爭力的經濟體系。新加坡位居第二,仍是亞洲排名最高的國家。2015-2016年全球競爭力其他前10強國家或經濟體系為﹕美國第3﹑德國第4﹑荷蘭第5﹑日本第6﹑香港第7﹑芬蘭第8﹑瑞典第9﹑英國第10。
瑞士連續七年排名榜首,在全部12項評比指標上均取得優異成績,表現出強大的風險抵御能力,使該國成功地渡過世界經濟危机的沖擊。
其他排名較前列的國家有﹕挪威第11﹐丹麥第12﹐加拿大第13﹐乍得(Qatar)第14﹐台灣第15﹐新西蘭第16﹐阿拉伯酋長國第17﹐馬來西亞第18﹐比利時第19﹐盧森堡第20﹐澳大利亞第21﹐法國第22﹐奧地利第23﹐ 愛爾蘭第24﹐沙特阿拉伯第25﹐大韓民國第26。而中國則仍排名第28﹐印度尼西亞第37﹐俄羅斯第45﹐印度第55。
2015-2016年全球競爭力拉丁美洲排名最高的國家仍是智利﹐排名第35。巴西則排名第75。
提高生產力是促進經濟增長,解決高失業率的關鍵因素
在對推動國家的生產力和經濟繁榮的因素所進行的年度評估中,2015-2016年全球競爭力報告指出﹐推行長遠的結构性改革,提高生產力,釋放人才潛力是當前各國應采取的重要措施,進而為促進經濟增長,創造就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強今後經濟風險抵御能力提供充足保障。
報告發現,極具競爭力的經濟體在面對全球性經濟危機時表現出超凡的抵御和复蘇能力,而其他一些經濟體,尤其是新興市場的競爭力在危机之後狀態乏力,這一現象令人擔懮,它們可能會在下一次全球性經濟動蕩中陷入更深重而長期的困境。
報告在分析中還發現,一個經濟體在培養、吸引、利用和支持人才發展的能力与其競爭力高度地成正比。排名領先的經濟體在這方面均表現良好。但在許多其他經濟體中,人們獲得高質量教育和培訓的机會很少,同時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明顯不足。
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克勞斯.施瓦布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加速催生全新的行業与經濟模式,与此同時,這也導致一些現有行業和模式的快速衰落。要在新的經濟環境中保持競爭力,人們在此時需要特別重視促進生產力增長的關鍵要素,比如人才与創新。”
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Xavier Sala-i-Martin表示:“生產力增長放緩已成為新常態,這是對全球經濟的嚴重威脅,并將深刻影響世界各經濟體應對關鍵挑戰的能力,如失業或收入不平等的問題。對于各國領導者而言,最好的對策則是优先推行改革,重點加大對創新和勞動力市場等領域的投資力度,這將有助于釋放創業人才的力量,讓人力資源充分發揮作用,”
全球競爭力指數的計算基礎與數据來源
《全球競爭力報告》競爭力排行榜是根據薩拉.伊.馬丁(Sala-i-Martin)教授于2004 年為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編制設計並引用的全球競爭力指數(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dex – GCI)為基礎來評定的。
全球競爭力指數 – GCI 將競爭力定義為“決定一個國家生產率水平的一整套政策﹑制度、和影響因素的集合”。排名計算是根據可公開獲得的數据以及世界經濟論壇与其合作伙伴机构對所涉及國家進行的全面調查為基礎的。
全球競爭力指數又以12個主要競爭力因素(pillars of competitiveness)為衡量指標的基礎,全面地反映了世界各國的競爭力狀況。競爭力指數總分就是這些指標的綜合計分結果。這些衡量指標包括机构(institutions)、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宏觀經濟環境(macroeconomic environment)、健康与初等教育(health and primary education)、高等教育和培訓(high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商品市場效率(goods market efficiency)、勞動力市場效率(labour market efficiency)、金融市場發展(financial market development)、技術就緒度(technological readiness)、市場規模(market size)、商業成熟度(business sophistication)和創新(innovation)。
2015-2016年全球各國競爭力指數排名
《2015-2016年全球競爭力報告》﹐共有140個國家或經濟體系參加評比。前30幾名及其他有關國家或經濟體以全球競爭力指數 (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dex -GCI)排名如下﹕
全球競爭力報告2015-2016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5-2016
By admin • 特写 Features, 全球竞争力报告 • 0 • Tags: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World Economic Forum, 世界经济论坛, 全球竞争力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