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苏东中学的建校史实
— 黄达维 (种德) 2008年7月于美国
苏东中学 – 谱写华人教育光辉的篇章苏东中学(蘇東中學, 英文:Su Tung Middle School, 或称 Su Tung Middelbare School 或 Su Tung High School, 简称苏中)及其附属小学是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苏门答腊岛棉兰市(Medan, Sumatra, Indonesia)杰出的华人先辈创立於1931年的著名东南亚华人学府。在将近30年的历程中,苏东中学培育出许多满怀凌云壮志理想,热爱民主自由,促进人权平等的优秀高中毕业生。这些苏东中学毕业生继而前往世界各国优秀大学深造,英才辈出,名传天下。今苏东中学校友遍布全球,成为东南亚、美国、加拿大、欧洲各国、澳大利亚、台湾、香港、以及中国大陆等地的杰出科学家、医生、医学研究员、大学教授、工程师、企业家、教育家、音乐家、作家、优秀运动员,以及各行各业的杰出人士而为人类社会作出重大贡献。自1958年初起,原来的苏东中学已改名为苏东牧(Sutomo)中学,而成为印度尼西亚教育制度领导下的重要学府。苏东中学数十年的辉煌成就与优秀传统,不仅将永远盛传于世界华人社会,而且也必将继续在现今的苏东牧中学传承并发扬光大。 |
|
苏门答腊岛(Sumatra Island, 简称苏岛)为世界第六大岛,面积约为470,000 平方公里(kilometers)。据考古发现13000年前苏门答腊岛已有人类的遗迹。在第六世纪前后,中国唐宋时期,全岛已分成三佛齐、亚齐、硕坡、巴东诸小国,各霸一方,信奉佛教,而以三佛齐王国最为强盛。三佛齐在唐朝时称为宝利佛逝(Sribhoja)。在宋朝时称为三佛齐(Criwidjaya),并征服其他十五个小国。后因回教势力侵入,国势分裂。明洪武十年(1377年),三佛齐王国为爪哇(Java)所灭,岛上大乱。根据郑建庐先生所著《南洋三月记》记载:据说当时有华人名为梁道明者,广东南海人,乃率领华人数千人占领之,并迁都占卑(Djambi),改故都为旧港(Palembang)(即巨港),招致商旅,称雄一方。后来另一华人陈祖义为盗海上,侦察得知旧港设施残破,于明洪武十四五年之间(1381-1382)乘虚攻占。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梁道明皆其党郑伯可,向明朝朝贡。明永乐五年(1407年),陈祖义谋劫郑和太监,为郑和所执而戮于北京;之后,明朝乃派施进卿为旧港宣慰司,他死后,由其子济孙继之。明洪熙元年(1425年),犹遣使入贡。华人在旧港(即巨港)政治势力前后历经四十余年,此可见於古史记载。
温雄飞所著《南洋华侨通史》记载:明朝永乐十年至十三年(1412-1415年),郑和奉使下西洋时曾至苏门答腊岛北端之亚齐。
第十四-十五世纪期间,亚齐(Atjeh)一向为朝贡明朝皇室之国,故亚齐首府哥打拉雅(Kota Radja)有一小亭,亭中放置一黄铜大钟,重约二百余斤,直径二尺许,高三尺许,钟上刻有一行篆文曰:“成化五年冬月六日”八字。此钟若非明朝皇室赏赉之物,即是华侨于明朝时运来,以陈列于神庙者,此亦可见于古史记载。
当1392年马可波罗(Marco Polo)经过马六甲半岛时,回教势力仅达亚齐一带。但后来回教势力逐渐扩大,深入全岛,佛教几全消灭,十五世纪后,苏门答腊大部分原住民已都信奉回教了。
十六世纪初期,欧洲人势力逐渐深入苏门答腊岛。1511年葡萄牙人东来经营,占据马六甲(Malacca),并渡海与亚齐通商。
1596年荷兰人继之而来,1602年设立东印度贸易公司(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以爪哇万丹(Bantam)为根据地。1641年夺取马六甲,接着伸展其势力于苏门答腊岛。1781-1783年,荷兰与英国发生战争,至1824年,苏门答腊岛除亚齐以外,才归荷兰管辖。1873年荷兰殖民当局向亚齐发动战争。亚齐人民强悍抵抗,不屈不饶,直至1896年才告平定。1904年,苏门答腊岛始告全属荷兰统治。
1930年代,苏门答腊岛人口约有8,238,500余人,华人占447,500余人,原住民占7,733,700余人,为最多数,欧洲人及其他移民仅57,000余人。当时,在荷属东印度群岛(Dutch East Indies)中,爪哇的重要性占第一位,为荷印经济政治之中心;苏岛则占第二位,为商业重要区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1945年日本侵占东南亚,包括苏门答腊岛。二次大战后,荷兰结束殖民统治,印度尼西亚共和国(Republic of Indonesia)终於统一各岛屿并宣告独立。
1870年以前,棉兰(Medan)仍是一个荒落的小村。经历几十年开发后,棉兰终於成为苏门答腊岛东海岸(简称苏东,Oost Kust Van Sumatra)的第一大都会与商埠,以及苏岛政治经济中心。
苏东地区是苏门答腊岛之首区。地广而平,面积九万二千余平方公里。开发早期,分为五县,当时全区人口共计1,673,600余人,华人占191,800余人,原住民占1,455,000余人,为最多数,欧洲人及其他移民仅26,600余人。
1930年代,棉兰已开辟成为东南亚新兴都市之一。根据荷属东印度政府当时统计,1930年棉兰人口共有74,976人,其中华人27,180人,原住民40,096人,欧洲人4,292,其他东方人-包括阿拉伯人和印度人约为3,408人[9]。二次世界大战后棉兰人口迅速增长。
棉兰之海口勿老湾(Belawan)为苏东地区最大的口岸。勿老湾海港距马来半岛之槟城(Penang)154海里,计10小时航程,距新加坡(Singapore)373海里,亦只24小时海程,棉兰地区农业发达,菸叶树胶尤居重要地位,因此苏门答腊岛华人多居留于棉兰,惟当时劳动工人居其多数,而商界人士仅约四分之一。
棉兰市开发初期,荷兰殖民当局所建官署,苏丹王宫,车站,银行,大酒店(如Hotel De Boer,Grand Hotel Medan ),邮电局,俱乐部,以及荷兰人住宅区等,已规模宏伟,富丽堂皇。城市道路宽畅,屋宇整齐,树木繁盛,风景清幽。当时棉兰市政局所管理的新市场,面积广达数百亩,分各类食物四大销售区,摊位排列整齐清洁,街市集中统一管理,实为该年代城市规划的典范。
棉兰附近的名胜,以不拉八(Prapat)的多巴湖(Lake Toba),和马达山(Brastagi)最早负有盛名。
如上所述,十五世纪初,明朝永乐五年已派施进卿为苏门答腊岛旧港宣慰司。至二十世纪初荷兰完全统治之后,作为苏门答腊岛政治经济中心的棉兰市约7万人口中,华人占30%,但大多数为华工。当早期棉兰仍是一个荒村之时,从广东梅县移民至此的张煜南(字榕轩 Tjong Yong Hian, 1850-1911 )、张鸿南(字耀轩 Tjong A Fie, 1860-1921)兄弟由充当工人开始,应用幼年所得知识,努力奋斗,逐渐成为当时华人社会中较有威望者,张榕轩终於被荷兰殖民政府委任为棉兰市玛腰(Major)。张榕轩逝世后,张耀轩继任。由此,张氏家族逐渐成为苏门答腊岛华人社会中的首富,以及带领华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张榕轩在苏门答腊岛出生之子张步青(字公善)后被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委任为驻棉兰第一任领事。1930年代,继张步青之后,担任中国驻棉兰领事者是曾留学欧洲,精通荷兰文的袁刚中,随习领事为林泽康。
随着棉兰市政的发展,华人社会也不断扩大。荷兰殖民政府后又委任丘清德为棉兰市玛腰。而中华商业银行经理温发金,中华总商会张念遗、谢联棠等也成为推动华人商务与社会发展的领袖。华人商业逐渐发展扩大而成为棉兰市的重要经济力量。工商各界的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也随之成为当务之急。
在华人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华文书店与华文报纸占据了重要地位。当时,棉兰市的华文书店有:徐贡觉、徐伯干经理的国华书局,和胡宗舜经理的中国国货书局。而华文报纸则有:新中华报,和苏门答腊民报。新中华报办于民国17年(1928),前为南洋日报,后改组为新中华报,当时总经理为饶斐野,经理为陈劲倪。苏门答腊民报办于民国13年(1924),开办之初,名为苏岛日报;后由国民党人接办,改名为苏门答腊日报,其后又改组内容,并改称为苏门答腊民报;经理为叶贻东,编辑为方超雄。1933年(民国22年)原中华民国中华书局监理郑建庐先生在其《南洋三月记》一书中详述他当时在苏门答腊岛棉兰市考察海外华人教育时,提到当时新中华报和苏门答腊民报在华人各界每日销售皆为2000余份。
1928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棉兰市有华校六所:即敦本、华商、养中、神州、通俗、华侨幼稚园,共有学生1000多名。
敦本学校 – 棉兰最早创办的华校,是由当时著名华侨领袖张榕轩、张耀轩昆仲於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捐资创立而成。民国十二年(1923)当棉兰市庆祝荷兰女皇登极二十五周年之际,敦本学校学生曾用中国缎绣荷兰女皇之像,由当时棉兰荷兰市长代呈而深得女皇的赞赏,传令嘉奖,赋予荣誉。
华商学校由当时棉兰市玛腰丘清德成立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也是棉兰最早创办的华校。养中学校创办于清宣统三年(1911)。神州学校办于民国八年(1919)。通俗学校开办于民国七年(1918)。华侨幼稚园成立于民国十二年(1923),为林家珍女士所创办。
此外,根据后来成立的华侨教育总会于民国二十年(1931)的调查,当时,苏门答腊岛共有131所华侨学校,学生约二万人;而苏东地区华侨学校共66所,学生约一万人。调查显示,虽然苏门答腊岛华侨教育最发达的区域就是苏东府区,而当时棉兰尤为苏东府区中文化最发达的城市,但全岛未有一所具有规模而设施完整,并能为当时迅速发展的华人社会培养人才的中学系统。
根据1931年9月出版的《苏岛华侨教育丛刊》及其他文献的记载,1928年夏,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棉兰市侨领张念遗和谢联棠努力推动协商之下,当时棉兰的敦本、华商、养中、神州、通俗5间华文学校与华侨幼稚园的校董们鉴于各校分办,学制不齐,经费难筹,各校行政不统一等原因,决定于同年11月24日正式成立苏岛华侨教育总会,作为棉兰市华文学校的统一领导机构,并制定教育总会章程。此苏岛华侨教育总会的宗旨是:促进苏岛华侨教育或设立新校或维持原有学校,或以财力及其他方法襄助华侨教育事业的建设,先从棉兰入手,次及苏岛各埠。张念遗为此苏岛华侨教育总会的第一届主席。1929 – 1930年,苏岛棉兰又增设第7、第8两校,并制定校长会议组织条例、教职员服务条例、教育研究会章程等。
据《中华民国档案史料汇编, 第五辑第一编, [六]侨务(一)侨务行政(5.)》记载,“苏岛棉兰教育会主席张念遣等”曾经为“报告办理华侨商务教育经过”呈文致当时中华民国政府,以使中国政府了解华侨侨务与教育实况并取得协助。
原中华民国为东南亚华侨教育提供所需书籍的重要出版者了- 中华书局监理郑建庐先生在其1933年出版的《南洋三月记》一书中记述了他在苏门答腊岛参观了棉兰华侨教育总会的经过。“棉兰华侨教育总会成立於民国十七年(1928)十一月二十四日。当时棉兰有华校六所:即敦本、华商、养中、神州、通俗、华侨幼稚园学生凡千余人。棉兰中华总商会董事张念遗、谢联棠二君,鉴於各校分办,学制不齐,经济难筹,为各校统一行政,划一学制起见,觉有组织共同机构办理之必要,经数月之联络,得各校之赞同,乃由六校举出董事代表,开会讨论定名棉兰华侨教育总会。各校经费,由总会负责支配,十一月二十四日开成立大会,议决执行监察委员,公举张念遗为第一届主席。总会组织,为财务、教务、调查、庶务四股,推定委员四人,分六校为六区,各校校长教员,由原任各校总理自行审定,报告总会,具函聘请之,於是六校合办总会成立,皆赖热心家奔走号召,熬费经营,克告成功,开南洋教育界之新纪元,亦华侨教育之大幸事也。民国十八年为交换知识,切磋学问,联络感情起见,发起教育研究会,复辟天后宫后座为幼稚园,列为第七区校。民国十九年为筹款起见,举行七校联合游艺会,又增设第八区校於关帝庙,并举行八校联合运动会。历年出版课余杂志、教育曙光、教育丛刊三种刊物…。民国21年敦本学校,因事脱离总会,乃增设第一区校一所,以足八区之数。华侨教育总会现任执行委员十一人,监察委员七人,第二届主席为谢联棠君。本年增设第九区校,及英文专修部,足见该会之积极发展也。”
沈雷渔先生於1936年编著的《苏门答腊一瞥》一书中,也在第34章-“华侨教育总会”一文中详尽地介绍了棉兰华侨教育总会在棉兰华侨的先觉张念遗,谢联棠二氏发起,经许多华人领袖通力合作,悉心规划,努力建设苏岛最高学府苏东中学的经过。沈雷渔先生於1936年便预言“棉兰华侨教育总会,在将来的苏岛华侨教育史上要占着很光荣的一页”。《苏门答腊一瞥》文中记载:
“苏门答腊以地面辽阔,华侨总数虽有四十四万余,可是集合在一埠的,除棉兰和丹绒巴当两埠外,都不满万人。所以华侨学校在一埠的,最多也不过二三校,祗有棉兰一埠在民国十七年时已有六个学校。那时各校都各自为政,异常散漫。棉兰华侨的先觉张念遗,谢联棠二氏向各方疏解,发起把棉兰的敦本、华商、养中、神州、通俗、华侨幼稚园等六个学校,在一个共同的机关下受到指导和监督。经过了长时间的联络,方得六个学校当局的一致赞同。苏岛华侨教育总会便在棉兰产生了。民国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就是这个总会诞生的良辰哪。”
“棉兰华侨教育总会第一届的主席,就是张念遗氏。现在当选的为谢联棠氏。该会经张谢两氏和各董事的通力合作,悉心规划,到民国十八年复辟天后宫后座为幼稚园,由六校扩充为七校。到十九年又增设第八校於关帝庙。且另组织一最高学府的苏东中学。民国二十一年又将八校扩充为九校。该会虽成立不久,然事业则年有增进,足见合力则凡事易举。假使把苏岛全体华侨的力量集合起来,那末当更有伟大的事业可以表现出来哩。”
“教育总会内部的组织,分执行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执行委员会设委员十一人,监察委员会设委员七人,都由该埠捐款的华侨互选出之。执行委员会为谋会务的进展起见,更分为常务委员,财务委员和政务委员三组,各司其事。” “华侨教育总会得荷印政府批准,注册立案。”
“该会的宗旨,在它的注册章程里有如下的规定:“本会宗旨:在促进苏岛华侨教育,或设立新校,或维持原有学校,或以财力及其方法襄助华侨教育事业之建设,先从棉兰入手,次及苏岛各埠。”现在谋联络苏东府区里的各华校,为苏东华校的总枢纽。将来更由苏东一区扩至全岛,那末苏岛的华侨教育当另呈一种新气象。现在的棉兰华侨教育总会,在将来的苏岛华侨教育史上要占着很光荣的一页哩。”
原棉兰华侨教育总会附属小学概况
棉兰华侨教育总会成立不久并大力进行规划之时,敦本学校决定脱离总会而独立,仍由张榕轩、张耀轩昆仲家族主持,并恢复原有校名。至此,华侨教育总会附属学校重新规划如下(参考:中华书局监理郑建庐1933年出版《南洋三月记》):
(1) 第一区学校,新设于关帝庙街,福建会馆左邻及会馆后座。原定敦本学校为第一区学校,自敦本脱离总会后,乃增设此校。初始时,第一任校长为黄康屯,专任教员七人,兼任教员六人,高小级共七班,学生约285人。当时,教员有杨季芬,刘毓瑜等。学校组织分总务、教务、训育、事务四个部门。学校行政信条:“服务以学校本身为前提,教学以儿童利益为本位,研究以科学方法为目标,处事以团结精神为原则。”
教育宗旨:根据荷属华侨教育研究会议决,养成健全华侨,发扬中华民族精神,培植适于南洋之充实生活能力,增进各民族感情。
校舍设有礼堂、课室、成绩陈列处,另在福建会馆后座,设学生图书室、贩卖部、仪器室、运动场等。黄康屯校长兼教授荷印地理,概用自绘地图,易以明了。又自编公民科补充教材,包括:(1)礼貌、(2)怎样做侨民、(3)交际的常识、(4)公共场
所的仪节、(5)领事等课,皆能适合华侨环境,以教授华侨子弟常识。后来,黄康屯校长就任苏东中学教员。华侨教育总会随聘梁若尘为校长。
(2) 第二区学校原名华商学校,位于日本街。华商学校由当时棉兰市玛腰丘清德成立于前清光绪三十三年(即1907年),是棉兰另一最早创办的华校。“华商学堂”校额,为当时中华民国驻新加坡总领事孙士鼎所书,并撰弁言,来相勉励,足见该校
拥有悠远历史。初任校长为刘鼎,专任教员九人,兼任教员三人,初级小学共十班,约450人。校舍规模不小,设有课室、教务室、儿童图书馆、办公室、儿童自治会、儿童商店、儿童俱乐部、儿童体育部等。
(3) 第三区学校原名养中学校,位于张公达戏院后街。前清宣统三年(即1911年)创办。初任校长为吴敬夫,专任教员五人,初级小学学生约二百余人,
(4) 第四区学校原名神州学校,位于双沟冷雅第二条路。创办于民国八年(1919年)。初任校长为黄芳奎,专任教员七人,初级小学学生约二百余人。
(5) 第五区学校原名通俗学校,位于不地沙氏礼路。创办于民国七年(1918年)。初任校长兼教员为余抚民,当时仅有初小一年级学生一班,共五十余人。该校专收容附近失学华人子弟,使他们能有读书之机会。
(6) 第六区学校原名华侨幼稚园,位于甲必丹街。此幼稚园为林家珍女士个人创办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教育总会成立后,改为公立,定名第六区校,改办女子高级班,附设初级,而将幼稚班分出,另设第七区校。而林家珍女士则被推举为董事。初任校长为过厚生,教员四人,学生四班,约一百九十余人。
(7) 第七区学校,位于甲必丹街,天后宫后堂。民国十八年,华侨教育总会将第六区校幼稚班分出,另在天后宫后面设立新办幼稚园,定名为第七区学校。初任校长为孟呤女士,教员二人,学生约一百余人。
(8) 第八区学校,位于关帝庙街,为华侨教育总会于民国十九年所增设,以将总会所属人数过多之各校学生,转至第八区校,使莘莘学子,无向隅之憾。初任校长为林会嘉君,教员有李子瑞等。该校专任教员八人,兼任教员二人,初级小学学生共七班,约二百余人。该校设备完善,除课室外,还有学生商店、儿童图书馆、娱乐部、成绩部等。其训育宗旨:使学生有自治之精神,与守法之习惯。
(9) 第九区学校,位于双沟冷雅街,为华侨教育总会所增设。初任校长为郑日晖,教员一人,学生约七十余人。
苏岛华侨教育总会成立之后,接着,当时印度尼西亚棉兰市华人领袖为了提高华人子弟的学问水准,倡议设立华人中学,并推荐丘清德、温发金、张公善、张念遗、谢联棠、张尚岳、张蓝田、丘荣庆、刘炳庚、徐贡觉、李承宗、叶燕浅、朱仓、许友志、丘炳茂、沈升辉、刘锡康、韩贡彝、张达荣、杨绍卿、王知堂、黄汉卿等君为建校筹备委员会委员,筹募经费,动工兴建校舍并於1931年竣工。
当时,苏东中学校舍初始建成之时,呈正方形布局,前座为大礼堂、校长办公室、教务室、学校书店,中间为校内花园,中央建有著名的苏东中学钟亭,左右座为教师办公室、教室、自然科学实验室、阅报室,后座为脚踏车停车场、美术画廊、厨房、工人住室、储藏室等。校舍外左右为操场及球场。整体设计宏敞,空气流通,光线充足,实为当时苏门答腊岛棉兰市引人注目的优秀学府建筑。不久,苏门答腊全岛华人,都将苏东中学视为苏岛的最高学府。
校舍大礼堂入门处的“苏东中学筹建校舍碑记”展示了棉兰华人领袖倡建此中学的历史性记录:
“惠阳姚尔融书”
“棉兰为苏东首府,吾侨离乡背井,远涉重洋,生息经营於斯者,垂百年历史,生聚教训,二者柶需,是以远识之士,於民国纪年前,倡办学校,养正侨童,风声所树,远近景从,不数载,苏岛一方有华校数十所,此吾侨肆力教育,发扬文化,可称为华侨光荣史中之一页,但所办学校,均限於小学,而莘莘学子毕业以后,欲就此升学而无由。”
“民国十六年(1927年)七月间,吾侨先觉及热心侨众,抱其提高深造侨童学问之宏愿,倡议设立中学,风声所播,各界响应,由侨众大会公推丘清德、温发金、张公善、张念遗、谢联棠、张尚岳、张蓝田、丘荣庆、刘炳庚、徐贡觉、李承宗、叶燕浅、朱仓、许友志、丘炳茂、沈升辉、刘锡康、韩贡彝、张达荣、杨绍卿、王知堂、黄汉卿等君为筹备委员,绸缪三载,惨淡经营,至民国二十年春间(1931年),本校校舍始告竣工,兹谨将各界捐款芳名,照章勒石,以彰盛德,而励来兹。”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2月5日。
苏东中学筹备大会谨立”
1931年底选举出苏东中学首届董事会成员为:主席温发金,副主席丘清德,财政黄文镇,总务 陈添丁,秘书梁敏孙,董事为张公善(步青)、张念遗、张尚树、谢联棠、张蓝田、韩贡彝、张达荣、刘炳庚、丘炳茂、丘荣庆、刘锡康、饶斐野、徐贡觉、许友志、黄汉卿、叶燕浅、沈升辉等。
随之,棉兰苏东中学於1932年初正式成立。原华侨教育总会所属小学为其附属小学。
1940年苏东中学董事会又筹募经费,动工扩建附属第一高级小学校舍并於同年八月竣工。增建此校舍历史性记录碑记如下:
“增建苏东中学附属第一高级小学校舍碑记”
“苏东中学成立之后三年,棉兰华侨教育总会议,将主办之高初级小学归并,而以一小迁入中学,俾便於观摩虑至周计至得也。惟时中学校舍未能兼容并纳,乃由第四届董事会倡建蒙 苏岛华商糖米杂货公会捐建课室四,各热心家亦捐建其二,二十三年九月落成,距今盖六年矣。学生与年俱增,校舍之增建自不容或缓。於是第八届董事议决筹建而任期适满,迨第九届董事接任后,遂组织建筑委员会,公推主席张念遗、副主席吴基振、财政何宏经、董事张尚树、黄清淡、杨景荣、叶占春、曾文满诸君积极进行募集捐款,得荷币二万四千两百三十七盾,由余淑清君以二万零四百盾承建,计课室十五、厕所十、脚车架五百,即於本年三月二十四日奠基,四月六日经始,八月四日完竣。监工者除聘任工程师荷人“汉格鲁尼威银”外,而丘玛腰清德、张主席念遗、及张尚树、萧兆魁、黄清淡三董事亦始终与有力为。初建筑地照原定於荷兰意那被中学大运动场围成,旋以该地填高须摩卖六千盾,乃致就中学原有之旷地建筑之,是后也端赖本埠各热心教育士女慷慨输将及本会全体董事之一致努力而相与有成也。”
“兹谨将捐款人芳名具勒於石,以留纪念而励来。兹至关属之各小学校舍及中学员生寄宿舍仍有待於建筑。由理想而见诸事实,是又在乎今后本会董事诸君及同侨热心士女之共同负责继续努力而已是为记。”
“苏东中学第十届董事会 谨立”
“郑绍崖”
“张辉如 敬撰并书”
“黄在中”
“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12月15日”
礼 义 廉 耻
Propriety, Justice, Honesty and Honor
苏东中学於1931年成立后,创办此华人学府的华人领袖与教育家,追随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并以【礼、义、廉、耻】定为校训,以敦促华人学子牢记他们的先辈来自具有五千年文化历史之礼仪之邦。
据<管子-牧民篇>,古人管 仲曰:“礼 义 廉 耻,国 之 四 维;四 维 不 张,国 乃 灭 亡。”而“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苏东中学学生以校训礼 义 廉 耻为道德与行为之准则,尊师重道,互敬互助,并以诚实谦虚,品德高尚为荣。
苏东中学校歌由陈维经作曲,梁披云作词。歌词如下:
「苏岛东头,马达巍莪障碧空。黉舍广开,神州文物播休风。我们弟兄姐妹,去国万里,聚合天涯,亲情骨肉,数晨昏,共游乐,喜气融融一室中。努力及时,莫放诏华去无踪。看取他年,凌云壮志吐长虹。」
苏东中学校歌以进行曲的旋律,以鼓励追求上进的豪迈歌词来展现优秀学府的凌云壮志,崇高理想。
自创办以来, 苏东中学以礼聘或高工资聘请博士、 专家、 工程师、各科学者来教授中学课程。一些数学、生物学、化学老师以及历任校长的资历均远远超过中学的要求,其中包括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英国美术专科,中国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北京燕京大学,中国国立中央大学,中国上海沪江大学,中国山东齐鲁大学,中国上海大学,以及中国广州理学院的博学多才的学者。
从创办开始,苏东中学及其附属小学即设置严密、全面而高标准的课程。从小学起就实行英文和中文多语言教育。初中至高中,学生必须学习英文、中文、及印度尼西亚文等三种语言。仅此语言学习要求即已显示苏东中学是一所超标准的中学。
初中必修课程还包括算术、代数、几何、动物、植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世界地理,等。高中必修课程除三种语言之外,则还包括三角几何、高等代数、分析几何、生物学、化学、物理等课程。所有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同时可选择学习美术及音乐。
为提供学生掌握实际科学知识的设施,苏东中学拥有相当规模的化学实验室与物理实验室。高中生物学教师更以活动物,如兔子、青蛙等进行实际解剖,以让学生了解到动物主要器官,如心脏、肺、肠胃、排泄系统等功能的真实活动情况。制作动物标本也是苏东中学生物学教学的活动内容。
创办苏东中学的华人领袖不但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而且要为社会训练一群体格健壮的人才。因此,苏东中学拥有苏门答腊岛棉兰市规模最大,设施完整的运动场,其中包括篮球场、足球场、田径及跑道、羽毛球场等。苏东中学及其附属小学全体学生都必须参加体育运动。苏东中学学生还在棉兰游泳池参加游泳训练,棉兰男子百米自由泳和女子百米蛙泳冠军均多年由苏东中学学生夺得。当时,苏东中学篮球队、足球队在苏门答腊岛棉兰市也久负盛名。
由於运动设施超群,学生运动成绩优秀,苏东中学是当时棉兰全市中学运动会的组织单位。1950年代,美国哈林篮球队访问棉兰时,也是利用苏东中学篮球场进行表演的。
苏东中学高级小学学生都必须参加童子军训练,以使学生从少年起便树立“智、仁、勇”高尚品德,随时准备为社会大众服务。
苏东中学高、初中毕业典礼庄严隆重。全体毕业生穿着白色校服与黑色皮鞋,按级别整齐排列在大礼堂,面对国旗与国父孙中山先生遗像,高唱国歌、校歌后,向国父孙中山敬礼。接着,校长走上讲台向全体毕业生祝贺并致词。校长致词完毕后,向大会宣读高、初中第一名毕业生文凭。然后,应届名列前茅的毕业生在掌声中昂首阔步走到讲台前,接受校长颁发的毕业文凭。全班毕业生文凭再次由第一名毕业生代表全班同学前去接受颁发。
至此,毕业生代表上台演讲,回顾在母校学习的历程,感激学校与老师多年辛勤培养,誓怀崇高理想,立志继续努力奋斗,为人类社会贡献一生。
每年,当地华文报纸都以重要篇幅,详细及时地报导苏东中学高、初中毕业状况,并详列全体毕业生姓名。此显示当地社会对苏东中学献身于培育英才的重视。
当苏东中学兴办十年而成功地发展为完整的华人最高学府之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2年日本侵占东南亚,继新加坡、马来亚之后,日军占领当时的荷属东印度群岛,包括苏门答腊岛。苏东中学被迫停办,华人教育陷入困境。1945年日本投降,二次大战结束,接着,荷兰当局结束殖民统治,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宣告独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5年底,原苏东中学董事会主席张念遗和秘书黄在中努力召集原董事贤辈会商苏东中学及其附属小学的复建事宜,并成立校务委员会进行复校筹备事务。1946年初起,第二、第四附属小学及幼稚园陆续恢复开课。中学部份也在临时地点复课。1947年初,新董事会接任。1947年底,苏东中学校舍恢复,中学部开始走入正轨。附属第一高级小学也随之恢复开课。
至此,苏东中学及其附属小学进入新的发展历程,得到战后东南亚广大华人领袖,商界与大众的关怀和支持, 而继续扩大与提高。
1952年扩建新校舍大楼。中小学学生达数千人。当时,史联对担任董事长,林天祥担任中学部校长。英明的董事会,杰出的学校领导,严格的教学制度, 优秀的师资与实验设备, 高水准的课程安排与要求, 一流的体育运动设施,和全面发展的训练与课外活动, 使苏东中学一度成为东南亚华人优秀学府之一, 从中造就了许多品学兼优, 德才兼备的华人子弟。 现今苏东中学校友遍布全球, 盛誉传闻天下。
1958年印度尼西亚政府限令印尼华裔公民必须就读於印度尼西亚民族学校。当时的苏东中学董事会因而於1958年初设立苏东牧教育基金会(Yayasan Perguruan Sutomo),并在苏东中学月路旧校舍建立苏东牧民族学校。1958年11月,原苏东中学以华语教学部分根据印度尼西亚政府指示宣布结束。
之后,虽然经历当时印度尼西亚政治动荡的情势,由印度尼西亚民族教育领导下的苏东牧中学在广大华人,商界和印度尼西亚政府的支持下,却继续不断地发展壮大而成为当地重要教育机构,至今已为当地工商界培养出许多优秀的杰出人才。
从1930年代苏门答腊岛棉兰市杰出的华人先辈与各界大众创建苏东中学及其附属小学起,此东南亚华人优秀学府经历了将近30年的艰辛发展历程,培育出许多优秀英才,造福于东南亚以至全球各国社会与人民大众。如今,苏东中学的历史重任,已由苏东牧中学教师与学生接力传承。苏东中学的历任董事、校长、教师、职员、以及全体学生们,已在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永恒传颂于世。
1931年 – 首届董事会
主席:温发金; 副主席:丘清德; 财政:黄文镇; 总务:陈添丁; 秘书:梁敏孙
董事: 张公善(步青)、张念遗、张尚树、谢联棠、张蓝田、韩贡彝、张达荣、刘炳庚、丘炳茂、丘荣庆、刘锡康、饶斐野、徐贡觉、许友志、黄汉卿、叶燕浅、沈升辉等。
1932年 – 第二届董事会
主席:温发金; 财政: 黄文镇
董事: 张公善、丘清德、张尚树、陈添丁、徐贡觉、饶斐野、刘煜、李祯祥、李承宗等。
1933年 – 第三届董事会
主席:谢联棠, 财政:黄文镇
董事: 丘毅衡、黄展骥、翁笃新、张念遗、陈添丁、吴基振、陶雁宾等。
1934年 – 第四届董事会
主席: 謝聯棠; 副主席:温发金; 财政: 锺次衡
董事: 丘毅衡、张念遗、吕玺料、叶贻东、黄展骥、张尚树、饶斐野、吴基振、陈添丁等。
1935年 – 第五届董事会
主席: 謝聯棠; 副主席:温发金; 财政:丘宗庭; 副财政:张念遗; 正稽查:游全禄; 副稽查:叶贻东
董事:丘毅衡、吕玺料、黄展骥、张尚树、饶斐野、吴基振、陈添丁等。
1936年 – 第六届董事会
名誉董事:丘清德、张公善
主席:謝聯棠; 副主席:丘毅衡; 财政:丘宗庭; 副财政:何宏经; 稽查:颜披祜; 副稽查:叶贻东
董事:吕怡忠、张东沼、黄清淡、陈凿深、郭恒英、张尚树、张蓝田、游全禄、吴基振、伍沛濂、熊保捷、廖海楼、张克粹等。
1938年董事会
主席:张念遗; 副主席:吴基振; 秘书:黄在中
1947年董事会
主席:张其南
1952年董事会
主席:史联对; 副主席:黄茂团
董事:王振墙、关祖养、陈克瑞、叶贻昌、萧兆魁、黄种厚、张尚树、张尚买、陈淑海、陈觉今、辜芝德、叶占春、陈恢宏、吴基振、伍启胜、周百梨、倪锦波、王声澍。
1958年 – 最后一届董事会
名誉董事:丘清德、张公善、谢联棠、张尚树、张念遗、张其南。
主席:史联对; 副主席:黄茂团
董事:陈金华、陈维明、郭桂逢、陈丰盛、陈克瑞、萧修顺、陈恢宏、王金洲、丘秉发、黄永裕、伍启胜、庄维城、吴基振、杨式魁、陈耀昆、黄良荣、许丙丁、黄和传、萧兆魁、叶占春、何天池、符致、郭鼎光。
徐松石 – 1931;中国上海沪江大学毕业;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育硕士。
经达人 – 1931;中国上海沪江大学毕业;美国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
余泽鸿 – 1932 代校长;山东齐鲁大学毕业。
昝希范 – 1933 代校长; 上海沪江大学毕业。
罗良铸 – 1933
詹汝芳 – 1934
庄恭继 – 1934 代校长
梁披云 – 1936;中国上海大学毕业
韩映波 – 1938
经达人 – 1939;中国上海沪江大学毕业;美国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
甄成德 – 1949
毕道礼 – 1950 代校长
林天祥 – 1951 – 1955; 北大工学院毕业
容权焕 – 1956 – 1958
苏东中学在建校28年的历程中,不断以重金礼聘博士,专家,工程师来教授中学课程。许多苏东中学的优秀教师毕业於世界著名大学,例如美国哈佛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英国美术专科,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沪江大学,北京燕京大学,中国国立中央大学,广州理学院等。
华语语文教师
蔡鹤田、钱少华、段班、李蔼德、郑绍崖、赵尔谦、江陈诗、陈百里
华文及史地教师还有:朱健军、罗善保、张社锐、张逸中、邬松风、黄剑峰、王基钦、杨谦茂、林野、林紫琦、陈熙、朱娱、许天露、梁达人
英文教师
昝希范、陈维经、陈维明、黄世坤、刘毓瑜、陈江波、李明顺、李明利、林秀英、林英姿、曾忠义
荷兰文及印度尼西亚文教师
李锦秀、杨香珠、李茀荪、Ibu Zahara、Ibu Inajat、林桂兰
数学教师
王作丹、叶鋆章、张家梁、冯禹庸、通口修、谢章仁、林双吉
化学教师
陈燕贻,黄恬静、林水莲、黄香珠、张世鹏
物理教师
冯禹庸、黄香珠、邓发聪、胡振声
生物教师
顾翰方、陈瑞仙、黄槐清
历史地理教师
卢明德、何尔玉、王珂、邬祟峰、杨谦茂、高振承
美术教师
李子瑞、张白鸥
体育教师
陈在颐、陈威虎、邓吉宁、王基钦
此外,各科教师还有:殷德义、黄华冰、杨昆山、曾衡、杨仰攀、杨芳珠、黄芳奎、周峥岷、鲁永贞
(1) 苏东中学史迹,2008年苏东苏东牧校友会出版,2009年2月25日发行
(2) 苏门答腊一瞥,沈雷渔,正中书局, 南京1936.
(3) 南洋三月记,郑建庐,中华书局,1933
(4) 中华民国档案史料汇编, 第五辑第一编, [六]侨务(一)侨务行政(5.)
(5) 世界华侨华人词典,周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6) 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教育科技卷,黄昆章,中国华侨出版社, 1999
(7) 华侨大辞典,华侨协会总会,华侨协会总会,2000
(8) 福建文史资料, Volume 1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福建省委员会- 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
(9) Medan: A plantation city on the east coast of Sumatra 1870-1942, by Dirk A. Buiskool, The 1st International Urban Conference, Surabaya, 23rd-25th 2004
Related Posts
2-2 苏东中学校训校歌校徽校服
2-3 苏东中学的美好时光
2-4 苏东中学老师的培育之恩
2-8 1954苏东中学高中毕业典礼
2-9 与林天祥校长的最后一次谈话
2-A 当年母校苏东中学的中文教学
2-B 苏东中学同学题赠名言记忆犹新
苏东中学 -自由钟声传四海
By admin • 2-苏东中学-凌霄豪志 • 0 • Tags: Su Tung High School, Su Tung Middelbare School, ZhangNianYi-张念遗, 华人优秀学府, 印度尼西亚, 张念遗, 棉兰, 苏东中学, 苏东中学校友, 苏门答腊岛
2-2 苏东中学的校训校歌校徽校服
|
天下為公 – 理想
The World under Heaven is for All 苏东中学师生崇敬中华民族及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缔造者,辛亥革命的先辈孙中山先生。苏中学生遵循孙中山先生的教导,以天下为公, 热爱人类社会,努力学习工作,争取德才兼备,以造福人民大众,促进世界大同为己任。在苏东中学礼堂里,竖立孙中山先生的大副油画。每年毕业典礼,都在此礼堂里举行。 禮義廉恥 – 校训 Propriety, Justice, Honesty and Honor 创办苏东中学的华人领袖与教育家,以礼义廉耻定为校训。敦促华人学子牢记他们的先辈来自具有五千年文化历史之礼 仪之邦。古人管仲说: “礼义廉 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 国乃灭亡。 ”(管子-牧民篇)。 管仲又说:“礼不愈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苏东中学学生以尊师重道,友情互敬,诚实高尚,品德优良为荣。 校徽与校服 苏东中学以红白蓝三色来设计校徽。规定男生校服为白衣白裤,女生校服为白衣白裙。1950年代后,校服上衣左边口袋上方,必须绣上蓝色“苏中”二字,左肩挂有学号牌子,以取代原有的校徽。至此,苏东中学学生在当地表里均出众,更显得是优秀学府的学员。 校歌 苏东中学校歌雄壮而充满激情。鼓励学生互助友爱,努力学习,珍惜光阴,树立豪志,实现理想。 |
By admin • 2-苏东中学-凌霄豪志 • 0 • Tags: Su Tung Medan, 校训, 苏东中学
2-3 苏东中学的美好时光
苏东中学成立于1930年代, 成就杰出
在印度尼西亚棉兰市的苏东中学及其附属小学, 是1930年代, 由苏门答腊岛华人领袖, 包括我的外祖父张念遗, 集资兴办的. 二次大战后, 更得到广大华人侨领及商界的关心和支持, 而继续扩大与提高. 当年, 严格的教学制度, 优秀的师资及设备, 超越一般水准的课程要求, 和全面发展的训练与活动, 使苏东中学一度成为东南亚华人优秀学府之一, 从中培养出许多品学兼优, 德才兼备的华人子弟. 现今苏东中学校友遍布全球, 成就杰出.
苏东中学以高水准教学培育英才
我从幼稚园, 小学, 初中, 到1954年高中毕业, 都是在印度尼西亚棉兰市的苏东中学及其附属学校完成的. 苏东中学的教学和训练, 使我一生, 虽历经困难, 攻无不克; 理想和愿景, 一一展现在生命的旅程中.
从小学至高中, 学生需学习英文, 中文, 印尼文, 算术, 代数, 高等代数,几何, 三角, 分析几何, 历史, 地理, 世界地理, 动植物, 生物学, 化学, 物理等课程, 所有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同时可选择学习美术及音乐.
优秀师资, 博学多才
使我难以忘怀的还有我们的导师. 当时, 苏东中学礼聘博士, 专家, 工程师来教授高中的课程. 我们的数学老师日本工程师通口修先生, 中文赵尔谦博士, 以及生物学, 化学老师的资历均远远超过中学的要求.当时, 苏东中学所用的高中英文课本是English Essays, 而我的中文读书报告是读完托尔斯泰的巨著《战争与和平》后而写成的.
当年苏东中学鼓励学生不怕艰难,勤学苦练,不怕竞争,勇往直前. 通口修老师经常勉励督促我们说: “如果你们不愿苦干, 那么你们的国家什么时候才能繁荣昌盛?”
课程严密, 设施超群
英文 Essays 不仅教给我们比较深奥高尚的语言, 而且把许多千年验证过的哲理铭刻在我们的脑海里. “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 “No pain, no gain”;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but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就象是熟悉而美丽的流行歌曲盘旋在我的日常生活中, 悦耳动听.
当年, 从高中一年级起, 苏东中学的中文是按年代顺序, 先文言文, 后白话文来教授的. 这种学习安排, 使学生较完整地掌握文化宝藏, 拥有较好的中文造诣. 事实上, 作为当时苏门答腊岛中文最高学府的苏东中学, 在传播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丰富的文学及语言, 树立典范. 苏中的学生, 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学习, 掌握和运用, 不是当地其他中文学校可相提并论的.
仅仅英文和中文的教学, 就使我在后来编写北京石油学院毕业论文时, 能够大量利用英文文献, 并以较好的中文文笔来呈现自己的设计, 因而教授们给予优秀的评定. 在美国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担任技术翻译时, 苏中的中文训练更使我的工作得心应手.
数理化的牢固基础, 使我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学习, 取得优秀的成绩; 并为我后来在石油加工和电脑科学的研究上铺平了道路. 地理历史的学识, 使我们能够放眼全球, 熟知人类社会的历史经验教训, 热情地学习各族人民的文化艺术而使人生更为美好.
回忆中学年代, 无限感激良师的教导.
愿苏东中学高标准基础教育代代传承
作为国家最重要力量的经济,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文化艺术却是构成现代文明社会的必要因素. 当年苏东中学所提供的教育,是造就科技人员,以及促进文艺发展的基础. 在此,我祝愿现今世界能有千万个这样高标准的基础教育系统, 为培育千百万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建设繁荣昌盛的美好社会, 造福于人民, 作出贡献.
(黄达维 2008年5月30日于美国夏威夷)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3.0 Unported.
By admin • 特写 Features, 2-苏东中学-凌霄豪志, Slideshow-人生旅程 • 1 • Tags: Su Tung, Su Tung High School, ZhangNianYi-张念遗, 棉兰苏东中学, 苏东中学
2-4 苏东中学老师的培育之恩
印度尼西亚棉兰苏东中学自1932年成立以来,礼聘博士, 专家, 工程师来教授高中的课程. 许多教师的资历,远远超过中小学的要求. 从小学至高中, 英文, 中文, 印尼文, 算术, 代数, 高等代数,几何, 三角, 分析几何, 历史, 地理, 世界地理, 动植物, 生物学, 化学, 物理,公民,体育,美术及音乐等课程,都配备优秀的师资与设备。
我的高小导师石汉荃,也曾经是我母亲的老师。他对学生关心备至,教学有方。到了中学后,师资阵容,更是人才辈出。使我难以忘怀,无限感激的初高中老师太多了。现在还能记得名字者有校长林天祥,甄成德,班主任谢章仁,江陈诗,班主任及生物老师顾翰方,中文老师赵尔谦博士,陈百里,马彤筠,化学老师陈燕贻,数学老师通口修,印尼文老师Ibu,英文老师刘毓瑜,李子瑞,地理老师何尔玉,体育老师姚定宇,还有已经记不得名字的优秀化学老师,数学老师,历史老师,美术老师等等。所有这些良师的教导与培育,才使我们成长为成绩出众,能力超群的社会英才。
回首往事,苏中学习生活情景,一幕一幕重现眼前。再看如今,美国科技工程领域,一步一步梦想成真。我能有今日拥有的知识与能力,是当年苏东中学优秀的老师们,给予我们广博而深奥的教导,铺设了坚实而一流的基础。对老师感恩之情,将永存于心。
(2008于美国夏威夷)
By admin • 2-苏东中学-凌霄豪志 • 0 • Tags: Su Tung Medan, 李子瑞, 林天祥, 苏东中学, 赵尔谦, 通口修, 顾翰方
2-8 1954苏东中学高中毕业典礼
凌霄雄鹰, 展翅飞翔
经过十几年父母长辈的培养,老师的辛勤教育,个人的努力学习,1954年12月我终於取得优秀成绩,名列前茅,从东南亚著名学府-印度尼西亚棉兰苏东中学高中毕业。
那一天,在苏中庄严的礼堂里,穿着整齐白色校服的凌霄级毕业生,精神抖擞,意气风发,豪迈地列队参加毕业典礼。在孙中山先生像前,肃然起敬。高唱校歌之后,林天祥校长致词,祝贺同学们以优异成绩完成了中学全部课程的学习,将走入社会,发挥所学才能,为人民大众作出贡献。
接着,林校长宣读第一名毕业生的文凭后,我在掌声中走向讲台,向林天祥校长致敬,并接受毕业文凭。然后,我又代表全班毕业同学,走向讲台,接受学校颁发的全班毕业文凭。
赵尔谦,顾翰方,以及其他老师向我握手祝贺。同学们也互相握手拥抱,并约定一起参加毕业旅行。第二天当地华文报纸都以重要新闻来报导苏东中学应届毕业生情况。
至此,一群怀着凌霄豪志,经过多年奋斗而成长起来的雄鹰,向着广阔的天地,开始展翅飞翔。
By admin • 2-苏东中学-凌霄豪志 • 0 • Tags: Su Tung Medan, Su Tung Middelbare School, 苏东中学, 高中毕业典礼
2-9 与林天祥校长的最后一次谈话
谢绝母校爱戴, 反对家族安排, 走上错误旅程
在1954年12月苏东中学毕业典礼中,作为第一名毕业生,我亲自接受林天祥校长颁发的毕业文凭。之后, 我正和同学们互相道贺时,林校长约我去校长办公室一谈.
林校长告知我, 母校决定请我留校任教。因为我的外祖父张念遗是苏中创始人之一,当时仍是名誉董事,林校长希望我不要拒绝。从我的母亲那一代华人起,苏东中学就是我们家族成员必读的学府。因此,我非常热爱苏东中学。理所当然,我应欣然接受母校的邀请与安排。然而,我当时却以家族公司安排任职为由,谢绝了我心中默默钦佩,领导有功的林天祥校长。
今回首,惭愧得很。实际上,我已在毕业之前,由“左派”同学的安排下,接受了棉兰华侨中学的聘请。苏中名列前茅的学子,违背了自己最喜欢的格言:“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 以及我至今仍牢记的校训礼义廉耻。
拒绝苏东中学母校的爱戴后,又反对家族公司的安排而任职于华侨中学,是我一生所犯的最严重错误。
By admin • 2-苏东中学-凌霄豪志 • 0 • Tags: Su Tung Medan, Su Tung Middelbare School, ZhangNianYi-张念遗, 林天祥, 棉兰华侨中学, 苏东中学
2-A 当年母校苏东中学的中文教学
— 从有人误用”罄竹难书”等成语想起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 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学和语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生命显得如此短暂. 深入掌握中文, 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 是不容易的. 误用成语, 错用别字, 经常发生, 人人难免.
生在印尼, 几十年来, 我能较顺利地运用中文于学习和工作, 应归功于母校 – 印度尼西亚棉兰市的苏东中学. 苏东中学及其附属小学, 是1930年代, 由苏门答腊岛华人领袖, 包括我的外祖父张念遗, 集资兴办的. 二次大战后, 更得到广大华人侨领及商界的关心和支持, 而继续扩大与提高. 当年, 严格的教学制度, 优秀的师资及设备, 超越一般水准的课程要求, 和全面发展的训练与活动, 使苏东中学一度成为东南亚华人优秀学府之一, 从中培养出许多品学兼优的华人子弟.
当年, 苏东中学为了使学生拥有较好的中文造诣, 高中中文课程是按年代顺序, 先文言文, 后白话文来教授的. 师资方面, 苏中礼聘博士, 专家, 工程师来教授高中的课程. 许多教师的资历, 例如, 赵尔谦博士, 远远超过中学教学的要求.教师鼓励学生背诵重要著作,理解牢记前人诗词,阅读分析近代名著.苏中曾为传播中华民族五千年丰富的文学及语言, 树立典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是,只要能吃得苦中苦, 有一天, 一定会尝到甜中甜! 在目前全球学习中文热潮的情况下, 对华人来说, 认真掌握中文, 势在必行. 愿大家共勉.
(2006年6月3日于美国夏威夷)
By admin • 2-苏东中学-凌霄豪志 • 0 • Tags: Su Tung Medan, 中文教学, 苏东中学
2-B 苏东中学同学题赠名言记忆犹新
— 黄达维 2009年4月于美国
回忆当年,苏东中学附属小学的同学们,在学期结束之前,都喜欢交换美丽的小纪念册,互相题赠名言,以资共勉。虽然我的纪念册因多次迁移而遗失,但当年同学们幼小纯真心灵的祝愿和鼓励,至今难忘。今记录下来,希望后代也能铭记在心。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努力学习宣传《世界人权宣言》,以及美国建国伟人,如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中华民族革命先辈孙中山等的至理名言,追求真理,促进民主自由,平等待人,掌握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传承全人类的知识宝库,充实自己,立下雄心壮志,献身于世界伟大事业。
“学问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水欲流其长,必先浚其源。”
“失败是成功之母”
“有志者,事竟成”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少年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三思而后行”
“一日三省吾身”
“三人之行,必有我师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团结就是力量”
By admin • 2-苏东中学-凌霄豪志 • 0 • Tags: Su Tung Medan, Su Tung Middelbare School, 棉兰苏东中学, 苏东中学
3-1 十字街头
–黄达维 David C. Huang, September 2008, USA
错误的决定,彷徨的日子
进入棉兰华侨中学任教后第二年,我开始意识到优秀学府苏东中学的师生,在当时成立历史较短,程度较差的华侨中学担任职务,是很难被该校原来教师欢迎的。不久,我的预料终於成了事实。
当时棉兰华侨中学也是华人领袖,华商,华侨总会集资兴办的另一重要华文学府。但是,一些非海外华裔,不学无术,以从事政治活动为目的的极左份子,如同四人帮一样,激烈反对苏东中学老师和毕业生任教于该校,反对提高该校的数理化水准,煽动学生攻击支持中国的华侨总会,谩骂华人领袖及企业家为资产阶级,仇视发扬五千年中华民族文化与优良传统的华人社会。大约在1956年,当华侨总会理事,包括我的外祖父张念遗,前往华侨中学视察时,这帮“教师”,鼓动正在上课的学生们,跑出教室,用石块攻打总会理事的汽车,挑动学生,制造暴力事件并罢课,企图导致该校被印度尼西亚政府关闭。
由於我和总会理事长张念遗的祖孙关系,不管我如何努力(例如亲自解答并刻印全部一百多题初中几何复习题,并发给全体学生),都不断地受到这帮“教师”的无理攻击与破坏。当时,原苏东中学的化学老师陈燕贻担任校长,虽然我全力支持他的领导,但在当时严峻的形势下,我最后无比痛苦地向他呈交我的辞呈。
1957年初,我彷徨在十字街头,情绪低落,苏东中学名列前茅的优等生,第一次陷入了困境。
By admin • 3-1957早春三月 • 0 • Tags: ZhangNianYi-张念遗, 张念遗, 棉兰华侨中学, 棉兰华侨总会, 苏东中学
3-2 1957Victoria邮轮难忘的航程
— 黄达维 David C. Huang, September 2008, USA
迷茫的一代,不归的旅程
1957年初,在数百家族长辈的反对下,我再一次拒绝家族公司的安排,筹备前往中国大陆升学。当时,印度尼西亚政府规定,前往中国大陆的华人,必须放弃印度尼西亚国籍,并没收出生证,永远不可返回印度尼西亚出生地。因此,中国驻当地的领事馆,给我们发行中国护照,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前往中国大陆升学。当时,由於外祖父张念遗在当地的地位,中国领事馆官员还告知我长辈,中国订有侨务政策,对前往中国大陆升学的侨生会有很好的特殊照顾。
1957早春三月, 意大利Victoria邮轮开辟亚洲航线。我参加由七十多名苏门答腊岛华人学生,包括棉兰苏东中学,棉兰华侨中学,先达华侨中学等校学生组成的回国升学团,作为Victoria邮轮处女航的首批乘客,开始了令人难忘的北上航程。
我的外祖父张念遗,父母兄弟姐妹,以及许多长辈和同学,都前往勿老湾码头来和我告别。当邮轮鸣笛启动时,岸上和船上的人们,痛哭流涕,悲痛不已。大家都意识到,这一别就是生离死别。
他们抛弃祖国为自由,我们抛弃自由为“祖国”
第二天清晨,维多利亚邮轮到达新加坡港口。在新加坡留学的棉兰同学们都到船上来探望我们,短暂的团聚,兄弟般的情谊,从此告别而走上不同的人生旅程。那是我和多年同窗荣华的最后一次相见,回首浮现眼前的已是50多年前的情景。
在五天的航行中,意大利Victoria邮轮的船长及船员热情欢迎我们,船上设施,饮食服务,可称一流。我们还同意大利船员联欢,唱起“桑塔-露琪亚”等意大利民歌,友好情谊,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经过五天的航行,维多利亚邮轮抵达香港。在香港等候过境期间,保护我们的港府警察人员善意地问我们:“每年都有很多中国大陆人民偷渡到香港,你们真的想去中国大陆吗?你们是否知道进去那边后就很难再出来?” 然而,一心想当勇敢的保尔.柯蔡金,向往和可爱的古丽雅相逢的“左派”青年,那能听取这种劝说。
心灵期盼幸福村,岂知面临一无处
从罗湖进入深圳后,中国海关人员欢迎我们的到来。我的行李是由一男两女海关人员检查。其中一个女海关人员,大约二十五岁,白白胖胖,非常亲切友好。我几乎爱上了她。她是第一个使我在中国感受到民族情感,平等待人,彬彬有礼的好姑娘。当时,我那幼稚的心灵,期盼从今以后每天都能和这样如同亲人般的和蔼人们生活在一起。
从深圳乘坐火车,经广州,一路北上前往中国首都北京。毫无意识并无可选择地,我终於开始面临那漫长而艰辛地抵挡逆流的历程。从此,在逆境中奋战成长,而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决心为全人类的自由平等与基本人权奋斗终生。
By admin • 3-1957早春三月, Slideshow-人生旅程 • 0 • Tags: ZhangNianYi-张念遗, 东南亚华人, 印度尼西亚, 归侨学生, 棉兰华侨中学, 棉兰苏东中学, 苏门答腊岛, 赴华升学的航程
4-1 北京华侨人
中国大陆第一站
北京华侨补习学校 1957年3月底,苏门答腊岛华人学生组成的回国升学团到达北京,并立即由中国侨务人员安排住进位於阜城门外甘家口的北京华侨补习学校。从此,我开始了一个新的人生旅程。 从东南亚热带来到中国北方,同学们立即感觉到气候的差异。第二天清晨,大家在领队的建议和带动下,穿着北方的运动衣,环绕校园跑步,呼吸北京早春的空气。早餐之后,许多来自苏门答腊岛,已在北京华侨补习学校以及其他大学或中学就读的同学,来探望和关照新来的老朋友,并带我们走进北京,熟悉环境,购买北方必备的护肤霜,绒衣绒裤等日用品。我们这些热带的孩子,也迫不及待地沿路品尝各种北京的小吃和水果。走走停停,东张西望,千言万语,说不完有关远方故乡和来到中国后的故事。 由此,离乡背井,回国升学的序幕展开了。 华侨人 1957年的北京,非常吸引我们这些热带的归侨学生。丰富多彩的文化历史古迹是我们学习了解中国的知识源泉。生活起居安顿后,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参观了故宫,北海,景山公园,颐和园等等北京著名景点。 有一天,在阜城门外,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指着我们一群侨生问她的妈妈:“他们是什么人?”。她的妈妈毫不犹豫地回答:“华侨人”。我们互相看看我们的打扮,偷偷地笑,原来我们在东南亚长大的侨生,和中国北方人的确在相貌,打扮,服装,参杂英语或印尼语的口音和口语,甚至於体态动作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就这样,“华侨国” 的“华侨人”经常在北京街头出现了。 但是大部分北京人称呼我们“华侨同学”,几乎没有人称呼我们“同志”。 北大,清华要求“好”的“政治条件” 1957年第一次高考失败 当时,北京华侨补习学校设有理工,医疗,文史科等班级来安排归侨学生,提供复习有关课程的设施和辅导教师,以迎接1957年高等院校的入学考试。准备报考理科和工科的同学最多,其次是医疗科系。我参加了理工班,期望考进清华大学建筑系。 经过三个多月,在努力克服气候和环境不适应的情况下,我不分昼夜地认真复习与准备。在1957年高考中,我以印度尼西亚棉兰苏东中学高等学府的超高水准,面对中国大陆各科考题,轻而易举地作答,必然是旗开得胜。但是,事与愿违,不久高考结果公布,我们归侨学生大部分莫名其妙地落选。与其相反,同时离开印度尼西亚前往欧洲或台湾升学的同学,个个考进他们理想的大学。在北京的我们,心中无比难过,宛如沉入茫茫大海。 当时,负责理工班级的中共党员王老师,指责我们报考志愿太高,政治条件不够。更使我们归侨学生深感不解。如果回国升学要达到中国大陆的所谓“政治条件”,为何不在海外由中国大使馆或领事馆声明清楚,宣布于世。欧洲美洲拥有数以千计的世界超级大学不附任何“政治条件”在等待着我们-东南亚优秀学子,而自己祖辈的中国却把我们爱国华人对待为具有“反动海外关系”,“资产阶级生活作风”的族群。 茫茫大海, 山穷水尽 不知那有白桦树下友谊村 当时,我们不仅面对的是茫茫大海,而且是山穷水尽一无处,不知那有柳暗花明又一村? 许多同学悲观失望,情绪低落。有些同学甚至认为还不如走古丽雅的道路,前往苏联留学!除了古丽雅,还有千千万万娜塔莎,保尔一定会欢迎我们热情豪放的优秀青年。在那里,也许不会是山穷水尽一无处,而是处处见到白桦树下友谊村! |
By admin • 4-北京华侨人 • 0 • Tags: Beijing Overseas Chinese School, 东南亚华人, 北京华侨补习学校, 归侨学生, 海外华人, 甘家口, 阜城门
1-1 难忘那椰风蕉雨的故乡
— 黄达维 2008年7月于美国
我出生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棉兰市。小时候,那赤道的翡翠仍是荷兰殖民地,称为东印度群岛。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日军侵占整个东南亚。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印度尼西亚人民在苏加诺领导下,进行了独立战争,并于1949年宣布独立,成立了印度尼西亚共和国。 因家族公司总部曾经设于星加坡,所以在马来西亚和星加坡的童年回忆,也使我难忘。
从小经历了无数战争和逃难的动荡生活,我的长辈仍然给了我无限的亲情与爱护,安排我在当地优秀学府苏东中学接受完整的教育,从幼稚园直到高中,时时鼓励我努力学习,力争名列前茅,做一个德才兼备,有所作为的好国民。
数代人经过辛勤劳动,克服战争劫难,代代传承乐业,多民族,多文化的东南亚是我度过二十年而永远难忘的第一故乡。
清凉泉水哗哗流下,
奇花异草布满山岗,
原始森林百鸟在欢唱,
那是我永远难忘的故乡。美丽梦幻的Toba湖,
传奇动人的爱情故事,
我们留下的青春足迹,
那是我童年的翡翠家乡。甜蜜红润的热带水果,
香味扑鼻的沙嗲美食,
热情奔放的可爱女郎,
那是我们怀念的梦乡。
远处飘来,情歌绵绵,
你在何方,踪影难寻,
我们何时能心心相印,
让我再情系迷恋的故乡。
故乡故乡,我的故乡,
日夜怀念旧日的情怀,
梦想重见你的微笑,
再次重游那美丽的故乡。
By admin • 1-椰风蕉雨的故乡, Slideshow-人生旅程 • 0 • Tags: Medan-棉兰, 印度尼西亚, 苏东中学, 苏门答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