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怀念外祖父张念遗

— 黄达维 (种德) 2008年7月于美国

Cherish the Memory of Zhang Nian Yi (Thio Liam Wei)

张念遗 Zhang Nianyi (Thio Liam Wei), Medan, Indonesia
张念遗 Zhang Nianyi (Thio Liam Wei), Medan, Indonesia
张念遗 Zhang Nianyi, 1956
张念遗 Zhang Nianyi, 1956
沈雷渔1936编著《苏门答腊一瞥》一书有关张念遗的介绍
沈雷渔1936编著《苏门答腊一瞥》一书有关张念遗的介绍
沈雷渔1936编著《苏门答腊一瞥》一书有关张念遗的介绍
沈雷渔1936编著《苏门答腊一瞥》一书有关张念遗的介绍
郑建庐在其1933年《南洋三月记》一书提及苏岛中华总商会
郑建庐在其1933年《南洋三月记》一书提及苏岛中华总商会
郑建庐在其1933年《南洋三月记》一书提及苏岛华侨教育总会
郑建庐在其1933年《南洋三月记》一书提及苏岛华侨教育总会

修身, 起家, 治国, 平天下

我的外祖父张念遗 (字存之),是我外曾祖父张克辉的长子。外曾祖父张克辉共有11个儿子,一个女儿。由於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我在东南亚的祖辈约在1800年代清朝末年背井离乡,远渡重洋,移民至南洋群岛 – 新加坡、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各地谋求生路。

外祖父张念遗及我的其他家族长辈,长期追随孙中山先生为推翻满清封建专制制度而进行的辛亥革命,支持打倒当时封建落后的中国社会制度。他们原来都曾参加或支持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外祖父早年还曾经担任过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中国国民党的领导。在苏门答腊岛棉兰市外祖父家的书房里,悬挂著原中华民国行政院院长于右任亲笔题送给外祖父的一副对联。

一九五三年左右,我外祖父参加印度尼西亚华人观光团前往中国访问。在中国大陆期间,何香凝女士赠送给外祖父一副国画。这副国画以虎为主题,何香凝并亲笔题字。回到印度尼西亚后,外祖父将这副国画,崇敬地悬挂在我们位於棉兰市太子街的洋房的客厅里。

外祖父张念遗的办公桌玻璃板下,长期显示他最喜爱的训言:“修身,起家,治国,平天下”。长期以来,我的外祖父要求我 – 他的长孙 – 在他的书房复习功课,并永远牢记他所喜爱的格言。他还经常向我讲述书房中的对联字画的来历及其意义。他要求他的子孙做一个伟大的国民,为人类社会的繁荣昌盛,博爱平等,推广教育而献身。

我从小受到外祖父家族中的许多长辈的关怀爱护,鼓励培养。在我的人生旅程中,时时感激叔曾祖张克粹,张克耀,叔公张念南、张念党等的教导与恩情。

献身于苏岛中华总商会的发展

除经营进出口企业源发号之外,外祖父张念遗还数十年如一日,投身于华人商会与教育事业。由於知交中,除商界人士外,还有许多学问渊博的华人英才,外祖父张念遗因而视办学育才为己任。

原中华民国沈雷渔先生於民国25年(1936)编著《苏门答腊一瞥》一书,得当时中华民国驻苏门答腊棉兰领事申作霖和苏门答腊中华总商会秘书费振东提供资料,对1930年代苏门答腊岛及华人状况作了相当详尽的介绍。在提到当时的华侨领袖时,沈雷渔介绍了棉兰的张耀轩、张榕轩、张公善、温发金、张念遗、谢联棠,以及先达市的陈顺丹。其中关于外祖父张念遗的介绍如下:

“中华总商会主席”

“南洋华侨事业足资记述的,商会也是其中之一。但是各地的商会大都各自为政,没有联络的,所以事业也没有多大的发展。棉兰中华商会自从选举了张念遗作主席后,他就很能为侨胞谋福利。初把棉兰的中华商会扩充为苏东中华总商会,到去年又和爪哇巴达维亚的中华总商会共同发起组织荷印中华总商会。他又预备向国内加入全国总商会哩。从苏东中华总商会成立后,凡苏东府区里各埠的华侨已受到实惠的人不知多少哩。例如荷印政府对于新法令的颁布,都是用荷文正式公布的,在苏岛能精通荷文的华侨,真如凤毛麟角,总商会就聘有一种专门人员,把它译成中文,通知各埠侨胞。从前为着不谙荷文,犯了荷印政府的法令而受罚,或勒令出境者的,每年中受到这种无形的损失不知多少哩。”

“他是福建籍,他又觉得在苏东一带高地有种茶的可能,就向他的故乡采运茶种,在马达山附近开始栽种,成绩很好。”

“张氏又感到华侨教育的各自为政,不易收效,和几位同志设法组织一棉兰华侨教育总会。一面提倡教育的研究,一面从事教育行政的改善和督促。他又预备着照商会的办法,谋逐渐扩充为苏东教育总会和苏岛华侨教育总会,他的毅力很可钦佩。”

此外,1933年(民国22年)原中华民国中华书局监理郑建庐先生在其《南洋三月记》一书中详述他当时在苏门答腊岛棉兰市考察海外华人教育时,曾前往当时设在“棉兰大街苏岛中华总商会,拜访主席张念遗君(福建闽南人),并晤秘书陈友乔(福建闽南人),费振东(江苏吴江人)两君。该会为委员制,计执行委员十五人,监察委员七人,张念遗君为委员主席。会中办事,颇具精神,秘书以次,办公时间,均有规定,主席及常务委员,亦每日到会,处理会务。办公室规模完备,并出版商会月刊…材料丰富,议论精警…”

苏岛华侨教育总会第一届主席

根据1931年9月出版的《苏岛华侨教育丛刊》及其他文献的记载,1928年夏,外祖父张念遗和谢联棠侨领的努力推动协商之下,当时棉兰的敦本、华商、养中、神州、通俗5间华文学校与华侨幼稚园的校董们鉴于各校分办,学制不齐,经费难筹,各校行政不统一等,于同年11月24日(民国17年11月24日)正式成立苏岛华侨教育总会,作为棉兰市华文学校的统一领导机构,并制定章程。宗旨是:促进苏岛华侨教育或设立新校或维持原有学校,或以财力及其他方法襄助华侨教育事业的建设,先从棉兰入手,次及苏岛各埠。外祖父张念遗为此苏岛华侨教育总会的第一届主席。1929 – 1930年,苏岛棉兰又增设第7、第8两校,并制定校长会议组织条例、教职员服务条例、教育研究会章程等。

原民国中华书局监理郑建庐先生在其1933年《南洋三月记》一书中也记述了他在苏门答腊岛参观了棉兰华侨教育总会,并提到民国17年11月24日教育总会召开成立大会公举张念遗为第一届主席。他还应谢联棠先生邀请至华侨教育总会谈论苏岛教育状况,并赠予《苏岛教育丛刊》。中华书局和正中书局是1930年代向东南亚华侨教育提供所需书籍的民国重要出版者。《南洋三月记》第126章-“参观棉兰华侨教育总会”详文如下:

“棉兰华侨教育总会即在总商会后座,成立於民国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当时棉兰有华校六所:欲敦本、华商、养中、神州、通俗、华侨幼稚园学生凡千余人,华商董事张念遗、谢联棠二君,鉴於各校分办,学制不齐,经济难筹,为各校统一行政,划一学制起见,觉有组织共同机构办理之必要,经数月之联络,得各校之赞同,乃由六校举出董事代表,开会讨论定名棉兰华侨教育总会。各校经费,由总会负责支配,十一月二十四日开成立大会,议决执行监察委员,公举张念遗为第一届主席。总会组织,为财务、教务、调查、庶务四股,推定委员四人,分六校为六区,各校校长教员,由原任各校总理自行审定,报告总会,具函聘请之,於是六校合办总会成立,皆赖热心家奔走号召,熬费经营,克告成功,开南洋教育界之新纪元,亦华侨教育之大幸事也。(民国)十八年为交换知识,切磋学问,联络感情起见,发起教育研究会,复辟天后宫后座为幼稚园,列为第七区校。(民国)十九年为筹款起见,举行七校联合游艺会,又增设第八区校於关帝庙,并举行八校联合运动会。历年出版课余杂志、教育曙光、教育丛刊三种刊物,均多精彩之处。发展教育,正未可量。去年(民国21年)敦本学校,因事脱离总会,乃增设第一区校一所,以足八区之数。总会现任执行委员十一人,监察委员七人,第二届主席为谢联棠君。本年增设第九区校,及英文专修部,足见该会之积极发展也。余承谢联棠君邀至会内,谈论苏岛教育状况,并承惠赠苏岛教育丛刊一册,财政报告书四册,足资研究。畅谈良久,兴辞而归。”

沈雷渔先生於1936年编著的《苏门答腊一瞥》一书中,也以第34章-“华侨教育总会”为题详尽地介绍了棉兰华侨教育总会在棉兰华侨的先觉张念遗,谢联棠二氏发起,经许多华人领袖通力合作,悉心规划,努力建设苏岛最高学府苏东中学的经过。沈雷渔先生於1936年便预言“棉兰华侨教育总会,在将来的苏岛华侨教育史上要占着很光荣的一页”。详文如下:

“34-华侨教育总会” – 沈雷渔《苏门答腊一瞥》1936

“苏门答腊以地面辽阔,华侨总数虽有四十四万余,可是集合在一埠的,除棉兰和丹绒巴当两埠外,都不满万人。所以华侨学校在一埠的,最多也不过二三校,祗有棉兰一埠在民国十七年时已有六个学校。那时各校都各自为政,异常散漫。棉兰华侨的先觉张念遗,谢联棠二氏向各方疏解,发起把棉兰的敦本、华商、养中、神州、通俗、华侨幼稚园等六个学校,在一个共同的机关下受到指导和监督。经过了长时间的联络,方得六个学校当局的一致赞同。苏岛华侨教育总会便在棉兰产生了。民国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就是这个总会诞生的良辰哪。”

“棉兰华侨教育总会第一届的主席,就是张念遗氏。现在当选的为谢联棠氏。该会经张谢两氏和各董事的通力合作,悉心规划,到民国十八年复辟天后宫后座为幼稚园,由六校扩充为七校。到十九年又增设第八校於关帝庙。且另组织一最高学府的苏东中学。民国二十一年又将八校扩充为九校。该会虽成立不久,然事业则年有增进,足见合力则凡事易举。假使把苏岛全体华侨的力量集合起来,那末当更有伟大的事业可以表现出来哩。”

“教育总会内部的组织,分执行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执行委员会设委员十一人,监察委员会设委员七人,都由该埠捐款的华侨互选出之。执行委员会为谋会务的进展起见,更分为常务委员,财务委员和政务委员三组,各司其事。现在把该会的组织系统列表於下:(备注:原著将组织系统以示意图列出)”

“华侨教育总会已得荷印政府的批准,注册立案,期间为二十九年,满期后须再向荷印政府继续呈情,否则便为无效。”

“该会的宗旨,在它的注册章程里有如下的规定:“本会宗旨:在促进苏岛华侨教育,或设立新校,或维持原有学校,或以财力及其方法襄助华侨教育事业之建设,先从棉兰入手,次及苏岛各埠。”现在谋联络苏东府区里的各华校,为苏东华校的总枢纽。将来更由苏东一区扩至全岛,那末苏岛的华侨教育当另呈一种新气象。现在的棉兰华侨教育总会,在将来的苏岛华侨教育史上要占着很光荣的一页哩。”

“敦本学校为棉兰最先开办的华校,也是苏东府区里第一个创办的华校。在前清光绪三十三年由棉兰华侨张榕轩、张耀轩昆季捐资创立。民国十二年为荷兰女皇登极二十五周年,该校女生曾用中国缎绣女皇像,由棉兰市长马固(?)男爵,代为进呈。深得女皇的赞赏,传令嘉奖,也是苏岛华侨学校的荣誉。该校现又脱离总会而独立,仍由张氏家族主持,恢复原有校名。其他隶属於总会的学校,则以次序为名:如在关帝庙街的称第一区学校(按敦本学校原为第一区学校,脱离后,另设这校以补其缺;) 在日本街的称第二区学校(原名华商学校);再张公达戏院后街,原名养中学校的,则称第三区学校;在双沟冷牙街,原名神州学校的,现称第四区学校;在北帝沙氏礼路的,原名通俗学校的,现改为第五区学校;在甲必丹街原名华侨幼稚园的,现改为第六区学校;在天后宫街由该会新办的,称第七区学校;在关帝庙街为该会所办的,称第八区学校;在双沟冷牙街为该会最近设立的叫第九区学校。”

“苏东中学是成立於民国十九年,为苏东华侨公立的。校舍为民国二十年新建,地价和建筑费,合计共费八万余盾。每年经常费约二万盾余。学生由各小学毕业升来,现分六级。以寄宿舍尚未建筑,故教员和学生概不寄宿。而苏门答腊全岛中,独立的华侨中学只此一所。因之苏岛侨胞都以苏岛的最高学府视之。”

“在棉兰现有华侨学校十一所,学生约二千五百人。据教育总会民国二十年的调查,苏岛各区共有华校一百三十一所,学生约二万余人;苏东一区共有华校六十六所,学生约一万人。可知苏岛华侨教育最发达的区域就是苏东府区,而棉兰尤为苏东府区中文化最发达的一埠。”

沈雷渔1936年所著《苏门答腊一瞥》第34章“华侨教育总会”介绍棉兰华侨教育状况
沈雷渔1936年所著《苏门答腊一瞥》第34章“华侨教育总会”介绍棉兰华侨教育状况
沈雷渔1936年所著《苏门答腊一瞥》第34章“华侨教育总会”介绍棉兰华侨教育状况(续)
沈雷渔1936年所著《苏门答腊一瞥》第34章“华侨教育总会”介绍棉兰华侨教育状况(续)
沈雷渔1936年所著《苏门答腊一瞥》第34章“华侨教育总会”介绍棉兰华侨教育状况(续)
沈雷渔1936年所著《苏门答腊一瞥》第34章“华侨教育总会”介绍棉兰华侨教育状况(续)
沈雷渔1936年所著《苏门答腊一瞥》第34章“华侨教育总会”介绍棉兰华侨教育状况(续)
沈雷渔1936年所著《苏门答腊一瞥》第34章“华侨教育总会”介绍棉兰华侨教育状况(续)

外祖父张念遗为棉兰华侨商务教育事务呈函民国政府

据《中华民国档案史料汇编 第五辑第一编 政治:民族事务 藏蒙回疆的民族事务、侨务、1932─37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六]侨务(一)侨务行政(5.)》记载,1931年4月29日“苏岛棉兰教育会主席张念遣等报告办理华侨商务教育经过致蒋介石呈”一文中详述当时苏门答腊岛棉兰市建立发展中华总商会、棉兰华侨教育总会、苏东中学的艰辛历程,以及张念遣等呈函中华民国政府,以使中国政府了解当时荷属苏岛侨务实况而取得协助的详情。档案全文如下:

《中华民国档案史料汇编 第五辑第一编 政治:民族事务 藏蒙回疆的民族事务、侨务、1932─37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六]侨务(一)侨务行政(5.)》

[国民政府档案]

5. 苏岛棉兰教育会主席张念遣等报告办理华侨商务教育经过致蒋介石呈

(1931年4月29日)

呈为呈报办理华侨商务教育情形,俾供明察核示设施,以利侨务事;窃念遣经商苏岛棉兰,承此间侨胞举任商会、教育会主席职务,于兹有年,对于办理经过之情形,理合具呈奉报,素念钧座重视侨务,用敢缅陈实况,俾供明察。窃查苏门答腊日里棉兰一埠为该岛商业中心,更为该岛东海岸之首府,东海岸华侨数打十九万余人,棉兰一埠亦有三万人之谱,此间商业泰半掺诸华侨之手。中华总商会之设始自二十年以前,会员初约六百人,由张榕轩以荷官玛腰之资格兼任会长,因尔时会章、商会会长必须由玛腰兼任,所以关于侨胞商务等事统归玛腰公署办理,商会徒拥虚名,实际上仅一慈善机关而已。榕轩后继之者为张耀轩,会务亦仍旧贯,嗣由丘清德继任会长,始改去旧章会长不必定须玛腰兼任,继而随由会员公举,然是时组织犹因陋就简,直至去年四月国府工商部颁布商会组织法,始遵照改组,臻于完善。四月念七日选出念遣等十五人为执行委员,张步青等七人为监察委员,复选念遣为常务兼主席。念遣就职之后,即以振刷会务,发展商业为职志,其见诸实行著有成效者,在会务方面,如添招会员,联络苏东各埠商会,使能联成一气,完成属会之系统,又发行月刊,报告商情,并讨论会务,团结侨众。在商务方面,如建议当地政府关於新市场建筑之计划,抗议增加地契过名费,抗议提高汽车车税,又联络各处华商讨论市价妥协办法,使免倾轧竞争,共谋公益发展,更设立国货陈列所,展览国货样本,推广国货销场。而在社会方面,本会地位每足领导侨众,代表舆论,故如领照条件之修正,属会曾贡献意见,多蒙国府采纳;又如棉兰华侨之公益事业,如中华会馆之倡议建筑济安医院,老人院之办理方针,属会皆竭其能力鼓励侨胞共策进行。以上所举,犹仅就业经实行者列举其例,至於属会之计划,刻在逐步进行之中者,尚不胜枚举。窃以为南洋侨务之根基在于商业,而南洋商业虽胚胎发育垂数百年,然迄至今日犹无严密之组织为之后盾,使之于不败之地位。念遣忝任属会主席,窃尝秉持此义以为鹄的,过去事迹,虽乏善足述,然此后进行必当以此为依归也。惟海外华侨社会处外人势力之下,形势每有特殊之点,如属会於遵照国府法规进行改组及领导全体侨胞办理公益事业之中,忽有前任棉兰名誉领事,现在属会监察委员张步青煽惑三四会员,肆意捣乱,一则自相矛盾,否认其前已认可之会名问题,二则荒谬乖离,谓属会无过问社会公益之权柄,推原张步青所以任意妄为,不顾一切者,实因继承乃父管理之公产(如济安医院,老人院,天后宫等),历来经济不公开,蓄意篡夺,深恐属会办事认真,顺从民意,致公产公关,反对无由。所以,明知故犯,甘冒不韪,以先发制人之计,凭空鼓动属会风潮,分裂侨胞感情,以遂其篡夺之志。明瑕华侨出为理论,乃张步青复以辞职为拆台毒计,务使华商涣散,任人宰割,始称快意。幸属会会员深明大义,召开大会,加以纠正,由是张步青之阴谋不得逞而含恨属会之心益深。遥维祖国政府,护侨心切,对於强夺公产,侨众共愤之事,当能明察援助,俾肃清乱孽,团结侨众也。至於华侨教育之办理经过情形,亦有可得而述者。窃查棉兰华侨学校,原有六所,各自独立,不相为谋。民国十七年十月,念遣与此间侨界倡议各校联合办理,得全体侨胞之赞成,遂组织华侨教育总会,置各校于总会管辖之下,合办以来,教务进展甚速,原日只有六校,今则增至八校,原日学生仅有一千三百余人,今已达至一千八百三十五人矣。至於经费之统筹,兼顾节流开源。教育之改善,设施除旧布新,实为合办以后,众目共睹之事实,故教育会、执监委员多得侨众之信赖,一再连任,迄今已历三届矣。教育会所办学校,原系小学程度,自十八年度起,则在第一区学校附设初级中学及女子师范各班,竭力办理,颇见成效。直至本年二月新开之苏东中学开学,初中师范各生始迁入苏中肄业。苏东中学本属棉兰华侨学校之一,原无不可归并教育会内之理,但该校筹备处主席张步青以蓄意篡夺公产,不愿侨胞团结之故,复反对教育统一,从而划分畛域,包办选举,遂使苏东中学自树一帜于教育总会之外,此种举动非但对于华侨教育破坏其完整,即对于华校经费亦感受竭。今苏中与教育总会各不相谋,则筹款之际势难免于各行其是,而负担学费之侨胞,则一再征捐,感其勉强,且似此一国三公,势成无政府状态,教育失其平均发展之效,欲其有益侨胞,造福学子,盖亦难矣。念遣与教育会委员等屡向张步青表示诚意合作,甚至退避贤路,举张氏等兼办总会,而张氏不愿负责,必欲破坏统一,蹂躏华校。念遣等万不得已,始再出维持,冀免解散,惟似此华侨教育横遭阻碍,学校发展顿受滞延,念遣职责所在,自应追随侨众努力前途,而推原祸,始则张步青之假公济私,分裂侨众,实为法理所不容。想我国府提倡教育,泽被海外,当亦能大振纪纲,为侨除害也。以上办理商会、教育会之经过情形,理合具呈奉报,俾供明察,核示设施,以利侨务,实为德便。敬呈

国民政府主席蒋

具呈人 张念遣

中华民国二十年四月二十九日

[国民政府档案]

苏门答腊棉兰办理华侨商务教育经过张念遗等呈函民国政府记载,1931年4月29日
苏门答腊棉兰办理华侨商务教育经过张念遗等呈函民国政府记载, 1931年4月29日 (中华民国档案史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
苏门答腊棉兰办理华侨商务教育经过张念遗等呈函民国政府记载,1931年4月29日(续)
苏门答腊棉兰办理华侨商务教育经过张念遗等呈函民国政府记载, 1931年4月29日(续) (中华民国档案史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
苏门答腊棉兰办理华侨商务教育经过张念遗等呈函民国政府记载,1931年4月29日(续)
苏门答腊棉兰办理华侨商务教育经过张念遗等呈函民国政府记载, 1931年4月29日(续) (中华民国档案史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

棉兰中华总商会主席张念遗函告中华民国财政部关于国难救济捐名单

在担任棉兰中华总商会主席期间,外祖父张念遗与其他华人领袖曾组织棉兰华人捐款救济当时面临国难的中华民国。据《中华民国档案史料汇编 第五辑第一编 政治:民族事务 藏蒙回疆的民族事务、侨务、1932─37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六]侨务(二)华侨爱国活动(16.)》记载,1931年12月12-30日“财政部抄送棉兰苏东中华总商会国难救济捐名单呈”一文中详述当时中华民国财政部长宋子文向行政院呈报,棉兰中华总商会主席张念遗函呈1931年苏门答腊岛棉兰市华人为中华民国国难救济捐款名单与汇款。档案全文如下:

《中华民国档案史料汇编 第五辑第一编 政治:民族事务 藏蒙回疆的民族事务、侨务、1932─37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六]侨务(二)华侨爱国活动(16.)》

[国民政府档案]

16. 财政部抄送棉兰苏东中华总商会国难救济捐名单呈

(1931年12月12-30日)

(1) 宋子文致行政院呈 (12月12日)

为呈请事:案据棉兰苏东中华总商会主席张念遗函称:吾国不幸,迭遭浩劫,前月洪水肆虐,经由职会召集苏东侨团联系会议成立苏东华侨筹赈祖国灾民委员会,发起筹赈,所筹款项及赈衣,经陆续汇寄国府救济水灾委员会代表收放赈在案。乃最近消息传来,东邻野心竟兼虚进攻东北,侵占我疆土,杀害我同胞,职会同人咸为伤痛,当于十月十九日召集临时执监委员联席会议,共谋救济办法,当场讨论,咸以国难当前,义难缄默,惟限于居留法律,未便积极进行,爰于可能范围之内,由执监委员等自动认汇救国捐,并筹备大规模之国货公司,以资提倡。并乞登报,通告各侨胞,由本会代寄救国捐,及努力介绍国货,以期标本并济。兹查职会执监委员等当场自动所认捐款共有荷银三千二百六十盾,经由职会收集,向棉兰中华商业银行合购上海和丰银行汇票一纸,志规银四千两,除今检出原票随函寄奉兑存国用外,理合抄录认捐委员名表一份,附呈监阅,仰恳迅予分别发给收据,俾征信实。并乞援照捐资救国条例,代为请奖,以资鼓励,而利进行,实纫公谊等情。查该会情殷救国,自动捐输,亟应酌予奖励,以昭激动。除函复并存储备拔外,理合抄具名单。呈请监核施行。谨呈

行政院

计呈名单一纸

财政部长宋子文

中华民国二十年十二月十二日

苏东中华总商会第一次国难救济捐名单

张念遗 五百两 谢联棠 二百两
张尚树 五百两 林仰文 二百两
黄展骥 一百两 叶贻东 一百两
陈子礼 二十五两 余添光 二十两
生活公司 一千两 保太和药房 五百两
吉林春药房 三十两 邱毅衡 一百两
李桢祥 二百两
王礼伟 二十五两
信丰公司 五百两
共合规银四千两正

(2) 宋子文致行政院呈 (12月30日)

为呈请事:案查苏东棉兰中华总商会前汇救国捐规银四千两,蒙经到收,开具名单,呈请奖励在案。兹据该会续呈第二、三次救国捐,并附银数名单到部。除列收函复外,理合抄具名单银数,呈请并案办理。谨呈

行政院

计呈苏东中华总商会第二次、第三次救国捐款姓名银数表

财政部长 宋子文 印

中华民国二十年十二月三十日

苏东中华总商会第二次国难救济捐名表

棉兰 甘公吉宁 金义发 三十两
又 杨泉发 五十两
又 义兴 三十两
共一百一十两

苏东中华总商会第三次国难救济捐名表

棉兰 江通号 十两零五钱三分
又 许甲午 五两二钱三分
岑姑异华侨 二百零三两五钱一分

共二百一十九两三钱

[国民政府行政院档案]

中华民国财政部长宋子文有关棉兰中华总商会主席张念遗函告国难救济记载, 1931年12月
中华民国财政部长宋子文有关棉兰中华总商会主席张念遗函告国难救济记载, 1931年12月 (中华民国档案史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
中华民国财政部长宋子文有关棉兰中华总商会主席张念遗函告国难救济记载, 1931年12月(续)
中华民国财政部长宋子文有关棉兰中华总商会主席张念遗函告国难救济记载, 1931年12月(续) (中华民国档案史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
中华民国财政部长宋子文有关棉兰中华总商会主席张念遗函告国难救济记载, 1931年12月(续)
中华民国财政部长宋子文有关棉兰中华总商会主席张念遗函告国难救济记载, 1931年12月(续) (中华民国档案史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

苏东中学筹备委员及董事会董事

苏岛华侨教育总会成立之后,接着,当时印度尼西亚棉兰市华人领袖为了提高华人子弟的学问水准,倡议设立中学,并推荐丘清德、温发金、张公善、张念遗、谢联棠、张尚岳、张蓝田、丘荣庆、刘炳庚、徐贡觉、李承宗、叶燕浅、朱仓、许友志、丘炳茂、沈升辉、刘锡康、韩贡彝、张达荣、杨绍卿、王知堂、黄汉卿等君建立筹备委员会,筹募经费,动工兴建校舍并於1931年竣工。随之,苏东中学宣告成立。

苏东中学筹建校舍碑记如下:

“惠阳姚尔融书”

“棉兰为苏东首府,吾侨离乡背井,远涉重洋,生息经营於斯者,垂百年历史,生聚教训,二者□需,是以远识之士,於民国纪年前,倡办学校,养正侨童,风声所树,远近景从,不数载,苏岛一方有华校数十所,此吾侨肆力教育,发扬文化,可称为华侨光荣史中之一页,但所办学校,均限於小学,而莘莘学子毕业以后,欲就此升学而无由。”

“民国十六年(1927年)七月间,吾侨先觉及热心侨众,抱其提高深造侨童学问之宏愿,倡议设立中学,风声所播,各界响应,由侨众大会公推丘清德、温发金、张公善、张念遗、谢联棠、张尚岳、张蓝田、丘荣庆、刘炳庚、徐贡觉、李承宗、叶燕浅、朱仓、许友志、丘炳茂、沈升辉、刘锡康、韩贡彝、张达荣、杨绍卿、王知堂、黄汉卿等君为筹备委员,绸缪三载,惨淡经营,至民国二十年春间(1931年),本校校舍始告竣工,兹谨将各界捐款芳名,照章勒石,以彰盛德,而励来兹。”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2月5日。”

“苏东中学筹备大会谨立”

1932年初,棉兰苏东中学成立之后,张念遗祖父为苏东中学董事会成员,并曾经担任董事长。

1940年苏东中学董事会又筹募经费,动工扩建附属第一高级小学校舍并於同年八月竣工。增建此校舍历史性记录碑记如下:

“增建苏东中学附属第一高级小学校舍碑记”

“苏东中学成立之后三年,棉兰华侨教育总会议,将主办之高初级小学归并,而以一小迁入中学,俾便於观摩虑至周计至得也。惟时中学校舍未能兼容并纳,乃由第四届董事会倡建蒙 苏岛华商糖米杂货公会捐建课室四,各热心家亦捐建其二,二十三年九月落成,距今盖六年矣。学生与年俱增,校舍之增建自不容或缓。於是第八届董事议决筹建而任期适满,迨第九届董事接任后,遂组织建筑委员会,公推主席张念遗、副主席吴基振、财政何宏经、董事张尚树、黄清淡、杨景荣、叶占春、曾文满诸君积极进行募集捐款,得荷币二万四千两百三十七盾,由余淑清君以二万零四百盾承建,计课室十五、厕所十、脚车架五百,即於本年三月二十四日奠基,四月六日经始,八月四日完竣。监工者除聘任工程师荷人“汉格鲁尼威银”外,而丘玛腰清德、张主席念遗、及张尚树、萧兆魁、黄清淡三董事亦始终与有力为。初建筑地照原定於荷兰意那被中学大运动场围成,旋以该地填高须摩卖六千盾,乃致就中学原有之旷地建筑之,是后也端赖本埠各热心教育士女慷慨输将及本会全体董事之一致努力而相与有成也。”

“兹谨将捐款人芳名具勒於石,以留纪念而励来。兹至关属之各小学校舍及中学员生寄宿舍仍有待於建筑。由理想而见诸事实,是又在乎今后本会董事诸君及同侨热心士女之共同负责继续努力而已是为记。”

“苏东中学第十届董事会 谨立”

“郑绍崖”
“张辉如 敬撰并书”
“黄在中”

“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12月15日”

苏东中学及其附属小学在华人领袖与大众的爱护关怀和努力发展之后,1950年代,继续扩大提高,中小学学生达数千人。教学制度, 优秀师资,课程安排, 科学实验设备,和全面发展的 科学,语言,文化,艺术训练与体育活动,使苏东中学一度成为东南亚华人优秀学府之一。

苏东中学的早期建筑
苏东中学的早期建筑

棉兰华侨总会理事及理事长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棉兰华侨总会招待会, 1956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棉兰华侨总会招待会, 1956

1949年10月后,随着中国国共内战结束而形成的亚洲新形势,东南亚华人社会逐渐分裂为两个阵营,一个继续支持国父孙中山先生创建的中华民国,而另一个支持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苏岛棉兰也不例外。

1953年外祖父参加印度尼西亚华人访华代表团访问中国。之后,他渐渐疏远几十年来和他一起建设华人商业与教育事业的部分侨领知己,越来越多地参与棉兰华侨总会的事务,和叶贻东,朱培倌等“左派”阵营侨领共同发展棉华总会会务。棉华总会华人领袖及华商,在1950年代集资加强兴办华侨中学,进而使其发展成为苏门答腊岛棉兰市另一所规模较大的华人学府。1950年代后,张念遗祖父担任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棉兰华侨总会理事及理事长。

外祖张念遗担任棉兰华侨总会理事长期间,多次举行宴会欢迎或欢送中国派驻印尼棉兰市的领事,以及访问印度尼西亚的中国篮球队及其他团体。每年十月一日,张念遗与当时的棉兰华侨总会理事,都举行中国国庆招待会,宴请印度尼西亚官员,华人领袖,以及商界人士。

1961年棉兰举行追悼华人领袖陈嘉庚先生大会时,张念遗代表华侨总会及华人大众,在追悼会上献花并致追悼词,缅怀生平知己,痛失东南亚华人的杰出先辈。

棉兰华侨总会欢迎中国篮球队, 1962
外祖父张念遗亲笔相片说明
外祖父张念遗亲笔相片说明

1964年再次访问中国

1964年9月末,外祖父张念遗再次访问中国。在北京期间,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五周年国庆观礼,并被中国政府邀请出席国家宴会。随后,我陪同外祖父从北京出发,一路南下,在侨务部门的安排照顾下,经上海,杭州,福州,厦门,泉州,南安等地,参观游览中国工业建设,名胜古迹,山水景色,并拜访亲朋戚友。

在厦门时,外祖父张念遗由侨务人员陪同,拜谒并向陈嘉庚先生陵园献花,缅怀他的生平知交。之后,参观陈嘉庚先生的归来堂,外祖父重温旧日之情谊,对陈嘉庚先生无私献身于华人和侨乡教育事业的建设,生活却朴素勤俭而感慨不已。

张念遗 Zhang Nianyi, 上海, 1964
张念遗 Zhang Nianyi, 上海, 1964

病逝安息于福建家乡

1968年后因当地排华,外祖父张念遗面临险境,而取道香港前往中国夏门,得到中国侨务部门安排定居。当时中国正处於文革浪潮中,外祖父对红卫兵的粗暴行为,甚多不惯,又因东南亚祖辈几代建立的家业后继无人,面临失败,因此多病缠身。后因心脏疾病逝世于福建家乡。

永怀培育之恩,代代传承伟志

外祖父张念遗一生,广交有识之士,树立远大理想,为华人社会大众教育与福利而奋斗献身。我们后代一定永怀长辈培育之恩,牢记先辈嘱咐教导,代代传承他们的伟志,在当今世界努力为人类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郑建庐,《南洋三月记》, 中华书局, 1933
2. 沈雷渔, 《苏门答腊一瞥》, 正中书局, 1936
3. 中华民国档案史料汇编, 第五辑第一编, [六]侨务(一)侨务行政(5.)
4. 中华民国档案史料汇编, 第五辑第一编, [六]侨务(二)华侨爱国活动(16.)

Share